第七课_中华通史诗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课(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胡服骑射武灵王,弹剑歌归是冯谖;

相如舍命归完璧,廉颇负荆为己疚;

田单孤城复齐境,三闾殉国投泊罗。

胡服骑射武灵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名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势弱。在与胡人的战斗中,赵武灵王发现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配合骑兵的作战方式远比中原的战法有效,便下令在全国效仿胡人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国内的一些贵族大臣知道后,纷纷表示反对。他们或者称病不出,或者公开反对,上朝的时候他们也不着胡服。面对这种局面,赵武灵王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另一方面还身体力行的穿着胡服以身为范,终于使改革在全国上下全面铺开。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实力大大的增加了。后来赵武灵王灭掉了危害赵国多年的中山国,还北击匈奴,赵国成为了北方的军事强国。直到赵武灵王死后,大国“纵约”瓦解,各国皆献地事秦之时,赵国依旧可以屡败秦军。

弹剑歌归是冯谖;

冯谖客孟尝

孟尝君名叫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相国。一次,有一个叫冯谖的齐国人腰里别着一把生锈的佩剑来投奔他。孟尝君问冯谖有什么本领,冯谖回答说:“没有什么本领,只想到这里来吃口饭。”孟尝君便将他收为门客。办事的人认为冯谖没有本领,就以为粗糙的食物对待他。冯谖见了,靠着柱子,弹着佩剑唱道:“长剑呀!我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肉呀!”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便让人给冯谖吃鱼肉。后来冯谖又因为出门没有车马、家里母亲没有人照顾而唱歌,孟尝君听了都派人帮他解决了。几年后,孟尝君被齐王罢免了官职。冯谖用计使梁、齐两国争相聘请孟尝君为相。后来孟尝君靠着冯谖为他出谋划策作了几十年的齐国相国,连一点祸患都没有。

相如舍命归完璧,

完璧归赵

战国时,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惠文王的和氏璧。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蔺相如被赵惠文王任命为使臣出使秦国送璧。秦昭王见到和氏璧之后,赞不绝口却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蔺相如便借口宝璧有瑕疵,将和氏璧骗回。蔺相如举着和氏璧站到柱子旁,大声说:“赵国按大王的要求送来了和氏璧,您却不提城池的事,如果大王要欺骗找我,蔺相如今天就将自己的头颅和和氏璧一同撞倒到柱子上。”秦昭王只得叫人拿来地图,胡乱指了十五座城池给他看。蔺相如看出秦昭王没有诚意,便借口赵惠文王送璧之时斋戒五日,要求秦昭王也斋戒五日。蔺相如趁着秦昭王斋戒之时,派人偷偷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五日后,他对秦昭王说:“我已将宝璧送回,大王先要把城池给了赵国,我们再把和氏璧送来。”秦昭王知道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只得让他回国。

廉颇负荆为己疚;

负荆请罪

廉颇使战国后期赵国的著名将领。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有在绳池大会上立了功劳,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廉颇认为蔺相如靠着嘴舌之功,却得到了比自己大的功劳,心里非常不服气。廉颇经常寻找机会羞辱蔺相如,但是蔺相如总是采取忍让的态度。蔺相如的行为引起了他门客们的不满,纷纷向蔺相如请辞。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我尚不惧怕,怎么会害怕廉颇将军,只不过现在秦国不敢出兵赵国,靠得是我和廉颇将军,如果我们相互争斗,就会让秦国有机可乘。”后来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后深受感觉,更为自己屡次难为蔺相如感到内疚。于是廉颇背负荆条、赤裸上身来到蔺相如的府邸请罪。(古时,裸露上身是一种很耻辱的行为)从此两人齐心合力治理赵国。

田单孤城复齐境,

田单复齐

战国后期,燕将乐毅带领军队攻打齐国。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被乐毅攻陷,只剩下孤城即墨。即墨守将出城与燕军作战,被敌人斩杀。即墨军民推荐田单为将带众守城。田单不仅自己和军民同甘共苦,还将自己的家小编入军队守城。乐毅猛攻一年毫无所获,又改变策略长期围困。结果乐毅围城三年依旧无法攻破即墨。后田单派人潜入燕地散布谣言,使燕襄王撤掉乐毅,以骑劫代之。田单又派人散布消息,说即墨军民战意早溃,即将投降。骑劫果然中计,放松了警惕。田单集中千余头牛,在牛角上绑上利刃,牛尾上扎上浸过油的芦苇。田单在夜间点燃芦苇,这千余头牛因为疼痛,狂奔而出,五千齐军军士紧随牛群杀向燕军。燕军被火牛践踏,早已失去战意,又遇齐军砍杀,顿时溃不成军。单田趁势将燕军逐出国境,尽收失地,齐国得以复国。

三闾殉国投泊罗。

屈原殉国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大诗人,亦是楚国的重臣,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当时,秦国对各国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屈原主张联齐抗秦。他的正确意见非但没有得到楚怀王的肯定,反而被逐出楚国都城郢都。后来,秦王约楚怀王武关相会,刚被召回的屈原认为秦国多诈,不应付会。楚怀王不听屈原的意见一意孤行,结果被秦国扣留,最后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提出正确意见的屈原却再度遭遇流放。数载后,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灭亡,屈原闻讯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殉国。据传屈原投江之后,两岸的渔民组织起来打捞屈原。江水滔滔,渔民们一无所获,便将随身携带的糯米投入江中,借以祈求鱼虾不要啃噬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将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这一天吃粽子和赛龙舟纪念屈原。

相关知识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指中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盛的诸侯国的统称。据传春秋初年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家,但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仅《春秋》所载的大小战事就有四百八十多回。“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语出《汉书》意为:杀害自己的主君的游三十六次,国家灭亡的有五十二个,诸侯拼命奔走却无法保住自己封地的更是不计其数。)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只剩下较大的几个。其中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按各国所在的方位可以这样来记: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战国七雄中,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六国均在其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战国四君子

战国末期,秦国势力越来越来,灭亡各国之心昭然若揭。针对这种情况,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寄希望于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四个人,他们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后人将他们四位称为“战国四公子”,又被称作为“四君”。战国四君子家中门客皆过千人,这些门客中不乏极具才能之人。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春申君的门客毛遂皆是其中翘楚。

阅读中华通史诗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