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晋三分赵魏韩,墨翟碎木止干戈;
商鞅变法先立木,孙膑减灶戏庞涓;
苏秦腰胯六国印,张仪巧舌立连横。
强晋三分赵魏韩;
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晋国实际大权由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家大夫把持,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为了壮大势力,智伯瑶借国君的名义要求另外三家每人交出一百里土地。赵襄子不肯交出土地。智伯瑶便命令魏、韩两家带兵与他一起讨伐赵襄子。赵襄子退守晋阳。三家攻了两年也没有攻下,智伯瑶便将晋水引入城中。看到大水淹城,智伯瑶认为可以静待城破之日。哪知当夜智家的军营突遇水淹,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原来他们已暗中达成了同盟。智家的士兵促不及防,全军覆灭,智伯瑶也被擒住杀死。三家趁势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又派使者晋见周王请封。周王便将他们封为诸侯,从此晋国灭亡了,变成了韩、赵、魏三国。后人将此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墨翟碎木胜公输,
墨子止攻
墨子名翟,是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一次墨子听说楚国因为有了公输般(又名鲁班,传说伟木工之祖)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急忙赶往楚国,希望能够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认为有公输般互助,攻打宋国易如反掌,不愿听从墨子的劝告。墨子见状,便解下腰带放到地上,有让人寻来碎木块,与公输般演习攻守城。公输般用尽了办法也没有能够攻破城池,便说:“虽然我没有办法破城,但是我有办法让你的方法失效。”墨子知道他是想杀害自己赢得战争,便笑着说:“我已经派了三百名弟子去帮宋国守城。你的方法对我没有作用。”楚王见状,只得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观点,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孙膑减灶戏庞涓;
孙庞斗智
孙膑,战国时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孙膑年轻时跟随老师鬼谷子学艺,有一个名叫庞涓的同学。后来庞涓到了魏国作了将军。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便用计将孙膑骗到魏国,又陷害他。孙膑受了膑刑(去膝盖骨),为了躲过庞涓的陷害,便装疯卖傻。后来孙膑几经周折,后被齐国的使者秘密接回。齐威王任命孙膑为齐国的军师。后来庞涓带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孙膑作为军师没有将齐军带往赵国支援,而是命令军队偷袭魏国国都,迫使庞涓放弃攻打赵国,回军来救。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孙膑又命齐军每日减少做饭的军灶。庞涓见了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便星夜兼程追赶齐军,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全军覆没,庞涓也被乱箭射死。孙膑后来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一部《孙膑兵法》。
变法商鞅先立木,
商鞅立木
商鞅是卫国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由于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商鞅便去了秦国,被秦孝公委派进行改革。商鞅担心百姓对他缺乏信任,新法令难以执行,便在秦都的得南门里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布告:“谁能把这根木头抬到北门,就赏黄金十两。”百姓们看到布告议论纷纷,都不认为这是真的,谁都不原意去抬着根木头。商鞅见状,就将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赏金提高以后,尽管人们依旧议论纷纷,但是终于有人愿意尝试了。等到那人将木头抬到北门之后,商鞅命人赏给他五十两黄金。人们见到赏金一点都没少,纷纷议论商鞅办事言出必行、一点都不含糊。商鞅见状,便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改革。商鞅的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苏秦腰胯六国印,
苏秦相六国
苏秦字季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他初游列国,却没有国家肯任用他。苏秦用尽路费后只得回家,家人见状纷纷冷落、嬉笑他。苏秦便在家发奋读书,据载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语出《战国策》,意为:读书发困的时候,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通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苏秦的学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便再游列国,被燕昭王所重用。其时秦国最强,经常对其他的六个国家发动战争。六国各自为战,经常吃秦国的败仗,往往落得割地赔款的下场。苏秦根据形势,周游列国,游说赵、韩、魏、齐、楚、燕六国国君组成同盟,共同抵御秦国。六国订立了盟约,苏秦成为了纵约长,并被六国国君授予本国相印。由于六国同盟的形成,秦国在以后的十五年内不向六国用兵。
张仪巧舌立连横。
合纵连横
战国之时,以秦国、齐国、燕国、楚国四国实力最强。四国之内又以秦国最强。其中燕国在北、秦国在西、齐国在东、楚国在南。四国中间是赵国、魏国、韩国三个国家。秦国经常出兵攻打其他的国家,其他六国为了抵抗强秦,由燕国和楚国牵头,与其他四国订立盟约,共同对抗秦国,由于在地图上,燕国在上,楚国在下,这种盟约被称作合纵。合纵之盟,曾使秦国十五年不敢用兵。后张仪为秦游说各国,使各国纷纷背弃合纵之约而倒向秦国。后张仪又说动齐国与秦国成为同盟,共图天下。由于在地图上,秦国在左,齐国在右,这种盟约被称作连横。张仪所立连横之策分化了六国所立的抗秦联盟,是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的基本战略。由于苏秦、张仪凭借高超说辩之术游说各国,定立合纵缔结连横,故此后世又将从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称为纵横家。
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指东周的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七百七十年至公元前四百零三年(另一说是公元前七百七十年至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因孔子修订的史书《春秋》得名。春秋时期,迁都后的周王室势力衰退,诸侯开始进行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四百零三年至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一说是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至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因刘向编定的史书《战国策》而得名。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年四百零三年,周王正式承认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国。韩、赵、魏三国的建立,标志着周王室彻底沦为象征。随后的二百多年间,诸侯之间相伐连连,战事频繁。春秋战国时期既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又是一个各种学说相继涌现的时代,后世人称之为“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定而成。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今本《战国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约十二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四百九十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主要记述了记录战国时各国谋士的策略和言行,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由于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该书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中华通史诗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