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_中华通史诗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课(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姜尚垂钓渭水旁,周公吐脯铸成康;

国人暴动共和始,幽王烽火戏诸侯;

曹刿论鼓败齐师,桓公瀚海随老马。

姜尚垂钓渭水旁,

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搞得民不聊生。周文王便想要推翻商朝的统治,却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人才来辅佐自己。传说一天晚上他梦到一只熊在飞翔。过了几天,他在渭水旁看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正在垂钓。这个老者的钓竿非常奇怪,鱼钩竟然是直的。这位老者名叫姜尚,字子牙,号飞熊。周文王与他攀谈,发现他竟然就是自己的所需要的人才。周文王于是给了姜尚很高的地位,让他辅佐自己。在姜尚的辅佐下,周愈发强盛起来。周武王在他的帮助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纣王,消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因为文王曾经赞扬姜尚“吾太公望子久矣”(语出《史记》,意为:我祖父盼望您很久了),所以姜尚又被称为太公望。

周公吐脯铸成康;

周公吐哺

周公名叫姬旦,又叫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成为周成王。周成王当时只有十三岁,周公旦根据兄长的嘱托辅佐他。周公旦很有才干,他不但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编定了周礼,后来还平定了三监之乱。为了能让周朝周公旦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传说他在吃饭的时候如果遇到政事需要处理,就把口中的饭吐出,去处理政事(古时管嘴里正在咀嚼的食物叫哺,故此人们称此为周公吐哺)。在周成王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旦将权力还给了侄子。在周公旦奠定的基础上,周朝在周成王、周康王在位的四十多年中,形成了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人民生活安定,有四十多年没有使用过刑罚了。这段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国人暴动共和始,

共和行政

周厉王在位的时候,不仅横征暴敛,还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霸占了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那时候管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怨声载道。周厉王便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派他带人缉拿批评自己的国人,枉杀了很多人。搞得国人们见面都不敢说话了。后来人们再也受不了这种残暴的统治了,便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听到人们要攻打他的宫殿,吓得连忙逃跑,一直逃过了黄河才停下来。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史称“共和行政”(“共和”一词由此而来)。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起,中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

幽王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时,大夫褒晌的儿子洪德为了替因进谏被治罪的父亲免罪,将美女褒姒进献给了周幽王。褒姒的美丽是无以伦比的,周幽王立刻赦免了褒晌。褒姒都从来不曾露出笑容。周幽王把她封为皇后,又将她生的孩子立为太子,褒姒依旧没有笑容。后来,周幽王根据虢石父的主意点燃了烽火台。烽火是周朝天子召集诸侯兵马的信号。四方诸侯看见烽火连忙带兵前来。看到诸侯们乱哄哄的样子,褒姒终于笑了。史称“烽火戏诸侯”。后来,被废的申皇后的父亲带兵攻击镐京。烽火再燃,诸侯却以为还是周幽王的玩笑,没有一人带兵来救。最后镐京被供破,周幽王也被杀死了。后来大臣们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历史上将迁都前称的周朝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经此一乱,周天子的权势大不如前,逐渐变成了一种名义上的存在。

曹刿论鼓败齐师,

一鼓作气

曹刿是春秋时的鲁国人。当听说齐国要进攻鲁国的时候,他主动晋见鲁庄公为他分析局势。后双方在长勺展开决战,面对强大的齐国军队的进攻,担任谋士的曹刿没有命令鲁国军队立刻展开进攻,一直等到齐国的军队敲了三次战鼓(古代军队以鼓声作为进攻的命令,敲了三鼓,表明齐国进攻了三次)。才命令敲响战鼓。鲁国军队将齐国军队击败后。曹刿在仔细观察了齐军的旗帜和战车的车印后,又命令鲁军追击。胜利后,鲁庄公询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敲了三次鼓后才进攻,解释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语出《左传》,意为:第一次敲鼓进攻,士气是最足的,再敲便会变弱了,第三次敲士气已经低落。敌人士气低落我们士气高昂,所以能够战胜它)”

桓公瀚海随老马。

老马识途

相国管仲随着齐桓公讨伐北方的孤竹国。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由于没有向导,大军在沙漠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如果时间一长,给养就会发生困难,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后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战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相关知识

《春秋三传》

《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百二十二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十一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史料价值很高。《春秋》最初原文仅一万八千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一万六千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因文字过于简洁,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其中《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却是以《春秋》经文大义为主,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两书的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故一般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其它二传。

西周分封制度

西周建立之后,秉承商制,将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成为诸侯,并建立诸侯国,借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要随同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解和处理。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阅读中华通史诗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