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懂得深谋远虑
巨鹿之战后,秦将章邯元气大伤,又受二世和赵高的责备、疑忌,感到自己的处境很是危险。几次派人找项羽谈投降的事,项羽都没应允,而且连续进行了几次打击。后来考虑到自己粮少,战事对自己有些不利,就接受章邯投降,立章邯为雍王,让长史司马欣任上将军,统帅秦军给楚军打先锋。
到新安,诸侯军中的官兵过去服徭役或防守边疆路过秦中时,秦中的官兵对待他们多有无礼之处,等到秦军投降了诸侯,诸侯军中的官兵很多乘胜把秦军官兵当奴隶俘虏使唤,虐待侮辱他们。秦军官兵很多人暗地议论:“章将军率领我们投降了楚家,如今推翻秦朝的统治,是我们都愿意的,但是如果不能,楚军把我们当作俘虏带到江东去,秦廷必定会杀掉我们的父母妻子的。”
将领们暗中听查到这些议论,报告给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等人商议说:“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于是楚军夜间在新安城南把秦兵二十万全部坑杀。灭秦后项羽分封,把三秦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关中百姓把这三个人恨透了。这是刘邦为什么那么容易“还定三秦”的重要原因。
项羽进军关中,因函谷关已住有刘邦派的兵把守,进不去。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黥布等攻下函谷关,项羽入关后,驻军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镇东南戏水西岸)西。刘邦的军队则驻扎在霸上。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要和刘邦决战。当时,项羽兵力有四十万,而且兵强马壮,驻军在新丰鸿门;刘邦兵力只有十万,驻军在霸上。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如今入了关,反倒不要财物,不近女色了,可见他的图谋很大。要赶快击败他,不要丧失良机。”项羽听罢,气冲冲地传令说:“明天早晨让士卒们饱餐一顿,准备击败沛公的军队!”
这时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有兵10万,号称20万,驻在灞上。双方力量悬殊,刘邦处于劣势。
项羽有位叔父名叫项伯,跟刘邦的谋臣张良有旧交情。当年项伯曾杀过人,张良救了他。他听说明天早上项羽要进攻刘邦,便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里找到张良,劝张良跟着他一起走,不要跟刘邦一块儿等死。张良不肯丢下刘邦自己逃命,便立即禀报刘邦,并给刘邦出主意。刘邦把项伯请来,像对待兄长那样接待他,亲自向他敬酒祝贺,并结成儿女亲家。刘邦还向项伯表示:“我进关以来,秋毫无犯,保管好户籍册,封存好府库,就是专等着项将军到来。我派兵把守关口,是为了防备盗贼和非常事件。我期望着项将军能早日到来,以便移交。哪里敢反对项将军呢?您回去以后,请转告项将军,我刘邦决不敢忘恩负义。”项伯答应了,临走时对刘邦说:“明早你一定要来向项王谢罪。”刘邦一口答应下来。于是,项伯又连夜返回军营,把刘邦的话告诉了项羽,并且劝项羽:“要不是沛公首先攻入关中,你哪能轻易进来呢?人家立下军功你反而要攻打他,这是多么不应该呀!不如乘他明天来谢罪的时候,好好地嘉勉他。”项羽表示赞同。
第二天早晨,刘邦带着100多名随从,骑着马,来到鸿门。他一见到项羽,便主动谢罪说:“我和将军同心协力,反抗暴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没有想到,我能首先攻人关中,推翻秦朝,并有机会在这里再次和将军相见。可是,现在有人想从中离间我们,让将军和我发生误会。”项羽听到这里,便脱口答道:“这都是曹无伤告诉我的,不然,我怎么能误会你呢?”说罢就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
酒宴摆好,大家就坐。项羽、项伯坐在西面,范增坐在北面,刘邦坐在南面,张良坐在东面。宾主边吃边饮,边交边谈。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并举起佩戴在腰带上的玉块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却依然故我,不理不睬。范增急了,便出去找到了项羽的叔伯兄弟项庄,对他说:“项王不忍心杀死刘邦。你现在就到酒宴上去敬酒祝寿,然后,你就请求舞剑助兴,并乘机把刘邦刺死,不然的话,你们将来都成为刘邦的俘虏。”于是,项庄来到酒席宴前敬酒祝寿,并且对项羽说:“项王跟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就让我舞剑给您们助助兴吧。”项羽同意了。项庄就在席前舞起剑来。项伯看出了项庄舞剑的真实用图。惟恐伤害了刘邦,于是就拔出剑,与项庄对舞,并总是用身子保护着刘邦,使项庄没有机会下手杀掉刘邦。
张良也看出了苗头不对,连忙离开座席,跑到军门外去找樊哙。樊哙一见张良,就急不可耐地问:“今天的事怎么样了?”张良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一听就沉不住气了,对张良说:“事情万分紧急,让我进去吧,要死就跟沛公死在一块儿!”说罢,就一手持剑,一手拿着盾牌,直往营门里闯,门前的卫士都上前阻拦,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便把卫士撞倒在地。没等卫士爬起来,他已经闯入大营,赶到宴席前面,面对项羽怒目而视,头发似乎都竖起来了,眼眶子好像也要瞪裂了。
项羽一见樊哙,大吃一惊,立即提高了警惕,按着宝剑,大声问道:“你是何人?”张良连忙介绍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项羽说:“好一个壮士!赏他一碗酒!”樊哙拜谢了项羽,端过酒来一饮而尽。
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腿!”手下的人给了他一条生猪腿。樊哙把盾牌扣在地上,把生猪腿放在盾牌上,用剑切成一块一块的,大口大口地嚼吃起来。项羽对他大加赞赏,说:“壮士,还能喝酒吗?”
樊哙答道:“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不成?”接着,他又十分严肃地对项羽说:“秦王就像虎狼一样残暴,杀人惟恐少了,用刑惟恐轻了,逼得天下人起来造反。入关之前,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击败秦军攻入咸阳,就封谁为‘关中王’。如今,沛公先进了咸阳,秋毫无犯,他把宫殿府库封起来,把军队退回灞上,等待大王到来。他派兵守关,是为了防备盗贼和非常事件。沛公这样处心积虑,大王不仅没有封赏他,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这跟残暴的秦朝有什么不同?这样做,只会使亲者痛,仇者快,我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
项羽听了这番话,不知如何应对,只是说:“坐吧,坐吧。”樊哙就在张良的身边坐下了。
过了一会,刘邦借辞要去厕所,就招呼樊哙一同出去了。刘邦出来后,觉得在这里危机四伏,想要回去,可又觉得不该不向项羽辞行。樊哙说:“如今人家犹如菜刀和案板,我们好比鱼肉,根本不必辞别。”这时,张良也跟出来了,刘邦让他留下来向项羽辞谢,并把带来的一对白璧和一对玉斗交给张良,要他分别献给项羽和范增。刘邦丢下随从、车骑,骑上一匹快马,由樊哙等四员大将保护着,沿骊山脚下,一路快马加鞭,仓皇逃走,奔回灞上军营。
从鸿门到灞上,相距40里,刘邦走的是小路,仅有20里。张良估计刘邦快到军营了。便回到酒宴上向项羽辞行。他对项羽说:“沛公酒量小,醉了,不能亲自来辞行,特意让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大王;玉斗一对,献给范将军。”
项羽连忙问:“沛公现在哪里?”
张良回答:“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就先回去了,现在已到军营了。”
项羽默然,也没说什么,并接过张良献上的白璧,放在案上赏玩。范增接过玉斗,随即弃在地上,然后抽出宝剑,把它击得粉碎,并信口骂道:“唉,跟蠢人不能共同完成大业。看吧,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就等着做人家的俘虏吧!”
在此,项羽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过于轻视敌方刘邦的势力,而在鸿门宴上没有去杀刘邦,为其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成功的让后世景仰,世人称道,而失败者则会万夫所指被世人所不霄,但项羽却是一个例外,项羽最后败在了刘邦的手下,自刎在乌江边上,虽然他败了,但项羽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个让人望其项背的大英雄,刘邦虽然胜了,但我们更多的听到人们在骂刘邦夸项羽。有人说是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说是韩信打败了项羽,但我认为是项羽自己打败了自己,在那个年代,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打败项羽。
项羽精通兵法,力能举鼎,文武双全,同时具有先天的领导力和不凡气度,他懂得带兵最重要的是要立军威,项羽一向言必行,行必果,他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同时能征善战,机智多谋,带兵打战同样所向无敌,仿佛出世就是与众不同的大人物大英雄。
项羽除了上述特征外,最重要是他非常的自信、坚强,果敢,威猛,这样无比的自信,使他很少相信别人,他只相信自己,他个人能在万敌之中进退自如,百万雄兵指挥起来同样应对自如得心应手。同样他也刚愎自用,性情暴戾,因为他的能力之优秀他常常目中无人,口出狂言,一般人在他眼里都是凡夫俗子,极少有人能让他敬佩。
但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
在鸿门之上,项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杀掉刘邦。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重新有一次鸿门宴,如果刘邦死于鸿门宴,那么项羽可以说是纵横天下而没有对手,用不了几年的时间,什么田齐、张耳、吴芮、韩王信等都会作为古玩进入历史博物馆,而且,最为主要的一点是项羽如果听从范增在鸿门宴上的劝戒,那么至少说明项羽是一个老道的政治家或者权谋家,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认真的考虑自己的未来,认真的考虑自己的对手,所以,项羽能够听计于鸿门宴也就能够在以后的平定天下中走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一步,这是相辅相成的,惟其项羽不听范增的话,也就不可能成就霸业,以至于后来跳江自毙……
“鸿门宴”不是一次简单的酒局,而是谁主天下的决战。鸿门宴上,高下立判,项羽之强悍野蛮、义气用事的草莽性格只适合做一代枭雄,这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刘邦的老奸巨猾、深谋远虑,以退为进更显王者之风,王者不但要有气壮山河的气概,还要懂得审时度势,忍辱负重,方能战无不胜,笑傲天下。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强敌、逆境,要审时度势,保存自己实力,量力而行,方能化险为夷,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此时,有人对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但项羽见秦宫室都被烧残,又急于东归,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有人在背后讽刺项羽说:“人们说楚国人就像穿着人衣,戴着人帽的猕猴,外表像人,其实不是人。现在看来,果然如此。”这话让项羽听到了,他就把这个人抓来活活烹死了。
此事也充分说明了项羽在战略上目光短浅,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看来,做任何事都要懂得深谋远虑,否则,就会给自己将来埋下失败的祸根。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以霸王的身份,分封诸侯:
刘邦为汉王,都南郑;
章邯为雍王,都废丘;
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
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魏王豹为西魏王,都平阳;
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
司马昂为殷王,都朝歌;
赵王歇为代王;
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
黥布为九江王,都六;
阅读领悟古人智慧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