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多拿点,吃得完!”夏仕齐还觉得少了。
“你呀!大郎,你可得看着你爹,可不能让他吃多了!”陈氏拿丈夫没办法,只好交代大儿子盯着。
“知道了,娘!”夏大郎笑呵呵答道,暗想既然娘不让爹多吃,为了父亲好,自己作为儿子,还是多吃些算了。
“你东西都收好了吧?好了我们就出门,张把式应该到了。”想到这次的行李不少,昨天夏仕齐便向张把式订了车,约好一早便来接。
“都收好了,爹!”夏大郎回道。
“那好,二妹走吧!”夏仕齐看着天色已经开始发亮,便拿起打好的包袱,挂在身上,提起几个罐子,另一只手拿着被褥,领着儿子往屋外走。
夏大郎背上背着换洗衣物,一只手里提着包好的文房用具,一只手提着装书的竹箱,手里便拿不下其他东西。
陈氏帮着拿着食盒,又拿了一小篮子鸡蛋吧两爷子送出门外。家里几个儿女也一起吧父亲送出门。
屋外不远处树下,张把式已赶了骡车,等在那里了,看到夏家父子出来,便迎了出来,帮忙把行李放上车。
“行了,行了,你们先回吧!”夏仕齐扶儿子上车,自己也利落地坐了上去,两人和家里人挥了挥手。
张把式看夏家父子坐稳了,甩开鞭子吆喝起来,骡车慢慢地开动了起来,清脆的铜铃声传来,随着车轮的远去,越来越悠远。
第一百二十章备嫁
夏仕齐出门坐馆,陈氏就带着女儿在家准备嫁妆,对于夏大姐的嫁妆陈氏极为上心。
在古代嫁妆又称“妆奁”、“添箱”,是女子出嫁时娘家为其准备的带到丈夫家去的财物。通常嫁妆主要是生活用品,如被褥、布料、铺席和衣服,梳妆台、柜子、箱子等家具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富裕的家庭,为女儿准备的嫁妆还包括土地、房契、金银首饰、宝石玉器等贵重物品。
夏大姐是夏仕齐和陈氏成亲三年后才得来的第一个孩子,在生她之前陈氏都要以为自己生不出娃娃了,心里没少背包袱,被婆婆辱骂得厉害的时候,连死的心都有过,还好得了大姐儿过后,肚子就一直没停过,总算是对得起死去的婆婆。
夏大姐的嫁妆其实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嫁妆里面的大头家具,年前木匠就已经做好,到现在已经上过两边漆了,只等再上一遍漆,便可以送过来了。夏仕齐已经和木匠说好,等他二月春耕休馆在家时变送过来。
至于被褥之类的,年前陈氏也趁着去镇上买年货的时候,专门去锦绣坊买了些上好的锦缎,又拿粮食和村里种棉花的人家换了些当年出的新棉,找邻村手艺最好的弹棉匠,弹成了八床厚薄不一的大棉絮,又专门请了村里八十岁高龄,儿孙满堂的唐姥姥帮忙缝了被面。
陪嫁的衣物,陈氏预备的是春夏秋冬各三套,也就是十二套衣裳,这十二套每套又包括外衫和里衣,算下来光是衣物就要做小十五样,而且每样上面还要简单的绣花,这还不算另做的大红嫁衣、盖头、床账、桌帏一类的精细绣品。
当时夏晓晴看着那一堆裁好的布料,差点昏过去,堆了整个炕的布料,要活活缝死她。
夏晓晴的女工技术已经逐步稳定了,基本上算是出师了,这次少不了也被母亲拉了壮丁,细致的绣花活她做不出来,陈氏便让夏晓晴帮忙缝合,她和夏大姐在缝好的衣物上绣花。
其实夏大姐的嫁妆衣裳在年前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只是没想到一翻年,夏大姐又长高了不少,之前做好的衣裳有一半都小了,只得裁布重新做过。
还好家里布料买得多,之前赵家送的聘礼里面也有好些布料,衣服的样式也是比着之前的做,陈氏带着女儿们花了三天时间又重新做了出来。夏大姐穿不了的新衣便一下全给了夏晓晴,引得小妹夏妞妞一阵羡慕。
至于嫁妆里的首饰头面之类的,陈氏也没有经验,只是在镇上手艺最好的首饰铺子,定了时下最流行的款式,簪钗、耳环、手镯一应俱全,花了小二十两银子,每件都是分量十足。
这样一来算上家具、首饰、衣裳布料等花销,夏家算是辛辛苦苦大半年,一朝回到了解放前,陈氏手里的银匣子瞬间见底,连带着家里的伙食也日渐节省。还好再隔不久夏家竹林就要出笋了,卖了钱也能弥补一下亏空。
至于赵家送来的聘金一百两银子,陈氏和夏仕齐商量了,一分钱都不准备动,全部当成嫁妆里的压箱银子给女儿陪嫁。
休馆那几日,夏仕齐带着夏大郎回家了。
家里因为知道夏仕齐和大郎要回家,早就准备好了许多吃食,只等他们回来便开饭。
看夏仕齐斜跨着包袱,两手提着东西进屋,夏二郎赶紧过去接,“爹,把手里的东西给我吧!”
夏仕齐顺手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夏二郎,夏大姐见状便去取他身上挎着的包袱,“爹,这是要换洗的衣裳吧,给我吧!我先拿去用水泡着!”
夏大姐伸手去拿,夏仕齐一愣,赶紧把包袱按住,不让夏大姐拿走,面色有些尴尬地说:“这不用你洗,等晚上让你娘收拾吧!”说罢便赶紧提着包袱往里屋走。
阅读脱贫致富奔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