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丝绸起源(下)_股痴在1997年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49.丝绸起源(下)(2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这也是一条最长最古的丝绸之路,它横贯亚洲,直达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代交通要道,因运送中国的丝绸而闻名。它东起古长安,西达古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长15000余公里,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整个古代东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丝绸是中国的发明,丝绸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人民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长安是汉朝和唐朝的国都,当时各地丝绸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後,再由各国商人把一捆捆的生丝和一匹匹绸缎,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装裹,然後浩浩荡荡地组成商队,爬上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经过甘肃的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经过青海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第一条是沿著昆仑山北麓到达安息(今伊朗),直至印度洋,称为南道。第二条顺天山南侧行走,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和波斯湾等地,称为北道。但西汉以後天山北路又增加了第三条丝路,通往地中海各国,称为北道,或新北道,原来的北道(即顺天山南侧行走的那一条)就改称为中道了。除了从长安出发运往欧洲外,还有其他“丝绸之路”:

1)南方丝绸之路:长安--成都--保山--缅甸--印度--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扬州、泉州、珠海--(经马六甲)--欧洲

(文章来源:中华收藏网/js/zhgyp2008-04-24/l)

附录:

中华先民对世界文明的最初贡献

──稻、粟和丝绸的发明

臧嵘

世界上最早的稻谷

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种稻?这个问题至少在学术上已经争论了100多年。上一个世纪,有些外国学者以为种稻的发明权应归于印度人,也有的专家从稻的语音考源,认为最早的种稻人为印度支那的泰国或越南人[1]。以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出名的日本学者田统,在他70年代出版的专著中,也认为中国稻是由东南亚顺海岸传过来的[2]。

但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这些推断和设想都令人怀疑了。那里出土的稻谷,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应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原始居民。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被认为是我国史前考古近几十年来的一大奇迹。这是距今7000年前的一处原始人居住的遗址。在这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人的住宅和水井遗迹,大量的陶器和石制骨制工具。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批稻谷和米粒。据考古学家叙述,那儿地层中的秕谷、谷壳、谷粒和稻根、稻秆堆积的遗物,

厚度平均达40―50厘米,计算稻谷总量当在120吨

以上。几乎在当时人居住的建筑遗迹里,到处都有稻谷存在。不少原始居民炊煮用的釜底,也有不少残留的米粒锅巴。有些水稻遗物,色泽鲜黄,外形清晰完好。[3]这些丰富遗存,完全证明了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他们已经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我国考古学家和农学史专家作了科学的分析比较,认为河姆渡稻谷,不仅是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稻谷,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4]这一稻谷,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几百年。

除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外,近30年来,我国南方还有多处古稻谷的发现,如江苏吴兴的钱三漾、吴县草鞋山、上海青浦崧泽、云南元谋和广东曲江马坝等地原始遗址,都有古代的栽培稻谷出土,共约二、三十处之多。据测定,其中距今6000年以上者,即达3处。我国考古学家严文明,汇总了上述所有资料,写出了《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一文,指出:“把迄今获得的考古资料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比,最早的水稻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级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完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这就清楚地说明了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仍是我国栽培稻起源的一个重要中心”。[5]

我国人民最早种植水稻,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水稻在我国推广不久,很快就传到了东亚近邻一些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朝鲜,南传越南。2000年前的汉代,中国粳稻东传日本[6],随后又传到菲律宾。在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7]

中国──世界上唯一最早从粟发展起来的农业国家

粟,去皮后称为小米,是我国目前北方人最爱吃的粮食之一。据农业科学家考证,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为粮食作物的。而这驯化之功,首推我国人民。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毫无疑义地都认为,粟的种植,最早是中国人首创的。[8]

根据最新披露的考古资料,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国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据测定,距今已有7300年左右。磁山遗址是在1976至1978年发掘的,那里发现储存粮食的窖穴有88个,通过科学鉴定里面所藏全部为粟。这是中国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除此而外,在我国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和华县泉护村遗址等,也都有远古的采出土。这证明,在六、七千年以前,粟已成为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粮;粟的耕种,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书曾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9]这一神话传说,正好和考古发现互为印证。在磁山遗址里,与大量粟出土的同时,还出土了石铲、石镰、石磨盘和石磨棒多件。通过这些,可以想像出一幅7000多年前,我国先民从粟的耕作、收割直到碾成小米全过程的原始生活风俗画卷。

粟的栽培成功,使人类又有了一个主要粮食品种,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据日本农学家说,目前世界种粟的面积很广,欧洲意大利、德国、匈牙利,都大面积栽种,日本在传入稻作以前,栗曾是国民的主要粮食。[10]而世界各地的粟,全都是由中国传入的。我国饮食文化专家推断,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由东向西传播,经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奥地利传遍整个欧洲。[11]同时,又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各地。这是我国人民早期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丝绸──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丝的发明和丝绸之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12]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到学会种桑、养蚕、缫丝,就更需要一段时间。

我国先民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就熟练地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本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发现了半个蚕茧。蚕茧上有整齐切割的痕迹,专家推断这是距今5000多年前原始先民用来加工抽丝的蚕茧。日本学者藤井守一说:“这个茧壳的发现,使素称‘丝绸之源’的中国获得了证据”。[13]

50多年来,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对此又不断增添了许多新鲜资料。1959年,在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了活泼流利的蚕的纹样;1977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又出土了一件牙雕小盅,盅壁上雕刻着四条宛若蠕动的家蚕。[14]而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是,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一块绢片,和同时出土的一些丝带和丝线。钱三漾遗址距今时间约4700年至5200年。绢片的确切年代,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测定,距今约5000年前,我国先民已经完全掌握了织绢的本领。[15]根据纺织学家的鉴定,这一块绢布工艺水平已很高,经纬丝平直而均匀,说明当时不仅有较高的缫丝技术,而且已有相当好的织绸工具。[16]

我国的养蚕、缫丝和丝织技术,后来传到国外,成为世界人民的一项宝贵文明财富。大约在2000年前传到越南,1800年前传到朝鲜和日本,1600多年前传到中亚。传到欧洲较晚,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蚕在(公元)550年左右从中国输入希腊”,而“养蚕业传入意大利,1100年左右”。[17]

注释:

[1]参阅《七千年前的奇迹──我国河姆渡古遗址》,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2]《中国食物史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5页。

[3]《七千年前的奇迹──我国河姆渡古遗址》,第21页。

[4]《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谈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载《光明日报》1978年12月6日。

[5]原文载《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最近几年,稻谷遗存的考古发现,又有新进展。据农业考古学家陈文华撰文说,近年在陕西西乡县李家村、何家村、湖南彭头山等原始社会遗址,都发现有距今7000年前的稻谷。这说明稻在我国的发源地,不限于长江下游。见《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第129页。

[6]日本学者星州清亲说:“稻在中国逐渐向北部延伸,公元前1世纪的弥生时代,自江南传入日本九州地区”。见《栽培植物的起源》,河南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7]《农作物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8]参阅《农作物史话》、《中国饮馔史》、田统《中国食物史研究》、星川清亲《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等。世界上两位研究栽培作物起源的先驱者法国的德康多尔和苏联的瓦维洛夫,也都认为粟原产于中国,见《中华文明史》第100页。

[9]马《绎史》卷4引《周书》。

[10]星川清亲《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第35页。

[11]《中国饮馔史》第1卷第27页。

[12]布尔努瓦《丝绸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罗瑞林等《中国丝绸史话》,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14]朱新予主编《浙江丝绸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15]高汉玉《中国桑蚕丝帛起源的探讨》,载《亚洲文明论丛》第73―89页。

[16]《中国丝绸史话》第7页。

[17]《纺织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17页。

2004-06-29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czls/xszx/lsgs/lsgshc/200703/t20070309_人民教育出版社)

(以上资料大部分转自互联网,来源不一一注明。)

阅读股痴在1997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