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三星堆与彝族(下)_股痴在1997年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43.三星堆与彝族(下)(1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疑问与证据10.三星堆

g.

鱼凫图腾与道教的三官崇拜

尹邦志

提要:三官即天、地、水三官。《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记载有五斗米道的"请祷之法"三官手书";三官崇拜反映了道教的核心观念"不死"与"仙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探讨道教起源的可能。道教起源于巴蜀早期原始宗教,前人于此已有所论及,可惜语焉不详。本文欲蜀的鱼凫图腾崇拜考察其渊源,以就教于方家。

尹邦志,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硕士生。

主题词:鱼凫图腾三官崇拜道教

鱼凫是巴蜀早期鱼凫氏族的图腾。大约距今四千五百年前,鱼凫氏族生活于岷江上游,后进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领并代蚕丛、柏灌而为蜀王。今四川温江有鱼凫王墓、鱼凫城遗址,广汉三星堆出土文物也反映了鱼凫图腾崇拜,此外尚有大量相关民间故事流传至今。图腾物鱼凫是一种捕鱼的水鸟,俗呼水老鸹,浑身黑色,双眼有精光,耽视可畏,更神秘的是,此鸟有认巢的习性,因而在原始宗教的招魂仪式中,它或作为载体,或被认作所招之魂。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可见鱼凫图腾形象,如神树上的九只鸟,人物面具上状似鸟眼的眼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祭祀坑中出土的最重要文物--国之重宝神坛上,青铜铸造的鱼凫位于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神坛顶端。鱼凫氏的都城瞿上之"瞿"字,也是鸟的双目的意思。

鱼凫图腾包括鱼和鸟。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象征王权和神权的集中的金杖,上面的三组图案均由鸟与鱼构成。这说明鱼凫国是由分别以鸟和鱼为图腾的两个部落的联盟为主体而形成。在《山海经》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线索。根据蒙文通的考证,《山海经》成书最迟不晚于公元前四世纪中期,为记载巴蜀早期史迹之书。《山海经大荒西经》上有一则神话: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按王家佑的观点,鱼妇即鱼凫。因而鱼凫氏乃颛顼后裔兼并另一氏族的结果。《山海经大荒北经》上的另一则记载可为佐证:

有叔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毕沅注此处的"叔国",认为就是《华阳国志》上的"蜀"。大概因蜀在"周之叔世"称王。蜀人也自认为是颛顼之后。按《山海经》、《竹书纪年》和《淮南子》均载"颛顼生若水",即今四川西部雅砻江,也有考证为颛顼生自氐水,也在川西。颛顼氏的图腾为鸟。按地理位置来看,与颛顼合并的为以鱼作图腾的氐人国。《山海经海内南经》: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以上记载不仅说明了鱼凫图腾的来源,而且还包含着"死而复苏"的原始宗教内容。几乎所有原始民族都发明了长生不死的信仰,巴蜀古族的死而复苏的体系却别具特色,即不仅包含了"不死",而且有"仙化"。而这些又集中体现在鱼凫图腾信仰上。《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次王曰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鱼凫之后的蜀王杜宇也在湔山仙化。此外,古书记载的蜀中神仙不胜枚举,说明此地浓厚的仙化氛围。下文将作具体探讨。

水中转生是鱼图腾崇拜的内容。鱼凫(妇)为颛顼在水中之转生,即颛顼死后,入于水中得鱼与之合体而复苏,从而"不死"。有关颛顼墓葬的记载对此也有暗示。《山海经海内东经》曰:"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大荒北经》附禺之山后有"丘西有沉渊,颛顼所浴"的记载。又水神颛顼的佐神禺,与禹乃同一家族,禹父鲧与水、鱼的关系密切。又颛顼生建木西,《淮南子坠形训》称:"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太平广记》卷四七一《人化水族》记载青城县主簿薛尾死后变为鲤鱼,因得复生。"帝高阳之苗裔"屈原投汨罗江,也是期望在水中获得永生。此外典故甚多。

水中为什么能够转生巴蜀先民长期在长江上游的水边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因而有关生命现象的理解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缘于水,死而归于水,以水解释生命现象,对他们来说相当自然。帝颛顼生自若水,死后主宰玄冥之境是其中一例;夜郎侯生于水中之竹,哀牢王之母触水中之木而妊;杜宇之妻出自江原地井等等,都是蜀中水文化解释生命的具体表现。水不仅解释了生和死,而且解释了病。所以,偏枯之鱼,当风道北来,天大水泉之时,可以复苏。

巴蜀原始巫教认为,人死之后,化为鬼灵顺水而下。然而水中并不平静,充满神怪精灵,鬼灵在水中实在祸福难料,因而先民有招魂仪式、祭祀仪式等,或帮助亡灵指引道路,或祈求神灵保佑。如《华阳国志》记载李冰"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相对如阙,因号天彭阙。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璧沉。……外作石犀五头,以压水精……作三石人立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颛顼,大禹,鱼凫等都是蜀中早期治水英雄,鱼凫,杜宇、鳖灵均因治水有功而为蜀王。他们的治水更有宗教色彩,即能以神力导江合流,使鬼灵不迷。如各书描写的颛顼的助手水神玄冥(禺)的形象:

北极之神名禺,灵龟为之使也。(《山海经大荒经》)

北方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海外北经》)

禺,不周风之所生也。(淮南子坠形训)

因为他们能如此救护生灵鬼灵,蔡邕《独断》称颛顼为"疫神帝"。

但水中的转生仅仅解释了"不死"。尽管得鱼与之合体可以"死而复苏",正如《楚辞天问》所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即死而复苏也未必彻底解脱了。这暗示了只有鱼、鸟图腾的融合才能臻于完美。同为颛顼子孙的楚人将这鱼鸟之变记叙得更加清晰。《庄子逍遥游》开篇即讲述"鲲"化为"鹏"的故事,说明了"天池"的优越。蜀中的具体现则为河流以鸟命名。三星堆边有"鸭子河",其上游"湔水"之"湔",即"前",象鸟羽;雒水之"雒"意为鸟语;弥蒙水及灌江象鸟巢;眉水象鸟之上顾等等。

鸟图腾意味着对天的崇拜。颛顼被称为天帝,蜀人自称为天族。"天彭门"即彭天二族立国的地理标志。颛顼虽在生自若水,但最终来源却是天上:

颛顼母曰女枢,瑶光之星,如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黑帝颛顼,姓,以水德王。

天族祖先黄帝、少昊、颛顼都是他们的母亲感星光而生,《山海经》叙述青阳昌意"降居"若水氐水,也是从天而来之意。三星堆出土了一个巨大的金属轮,形状为%,表示阳光四射。

鸟在远古被看作日月星辰的精魂。《山海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因此,鸟图腾崇拜也就兼含天的崇拜与祖先灵魂的崇拜。

这里也可以看到一般的鬼灵观念在此表现为魂魄。扶桑十日应理解为太阳神颛顼的"三魂七魄",正如川西现在仍然流传的魂魄说法。王夫之认为:

人之有魂,本乎天气,轻圆飞扬而亲乎上。与阴魄相守,则常存不去;若生神生意以外驰,则滑乱纷纭而不守身中,所谓魂升于天魄降于地而死也……以意存神,以神敛魄,使之凝定融洽于魄中,则其飞扬之机息,而自然静存也。顺之则生人生物,逆之则成仙。

鱼凫图腾中的鸟与鱼分别代表魂与魄。太阳神颛顼白日飞驰不息,正所谓"魂升于天魄降于地",当其运行到蜀地西北高耸的岷山之后时,人们便以为颛顼已经死亡,然而当其次日在东方冉冉升起,人们目睹太阳更加神采奕奕的同时,不得不在惊奇中解释其原因。大山只不过暂时蒙蔽了阳光,因而人们称为"蒙山",山后必有深渊,使鱼鸟魂魄合体,此即蒙谷,昧谷,而昧谷通于天池谷,天水才能使旭日熠熠生辉,腾空而去,使颛顼来自天上的生命回归天庭。

昧谷与天池相通,也就意味着一个没有天地间隔,甚至可以说没有天地的无限的宇宙。也可以将它称为王夫之所说的"天气",也可以说就是《淮南子坠形训》中能生鸟和鱼的"水",若魂魄能与"天气"或"水"同一,则不再有飞驰升降,也不有生死存亡。鱼凫杜宇以鸟的形式羽化飞升,他们仙化之后想来应不受魂飞魄降的限制。

阅读股痴在1997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