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山海经》“不死”“昆仑”“巫”_股痴在1997年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16.《山海经》“不死”“昆仑”“巫”(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山海经》是一部很奇特的书,其与仙道之学也渊源颇深。

《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这是“不死”。

《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这是“不寿”。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这是“不饮,不食,不息”。

《海内西经》:“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这是“不死树”。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这是“不死之药”。

《大荒南经》:“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这是“不死之国”。

《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这是“十巫”.“百药”。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这是“死即复苏”。

《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这是“不食不寝不息”。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这是“不死之山”。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又是“不死”。

以上是与仙道“不死之术”相关联的一些文字。中国古代炼丹家为了炼制“金丹”(长生不死药),为之付出了千百年的努力,但“不死金丹”没炼成,却发展出领先世界水平的“古代化学”,其中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火药”,这“火药”在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是节庆时老百姓作为娱乐工具的“烟花爆竹”,偶成兵器也没能发展壮大。到了近代,与“火药”密切相关的“洋枪洋炮”却成为世界列强侵入旧中国的“敲门砖”。求“不死药”炼制“金丹”的副产品居然成为后世毁灭人类生命的“大杀器”,可悲!可叹!

更重要的是“昆仑”一词,请看:

《西山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木之有若。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shui,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鸟兽则死,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其为人虎文,胫有。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

《海内东经》:“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大荒北经》:“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这“昆仑”果然是个神奇的地方!昆仑地望说法不一,后面慢慢探讨。

鲁迅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据学者统计,《山海经》里“巫”字出现的频率竟高达24次之多,其中“巫山”4次、“巫咸”3次,“巫”字本为象形字,据甲骨文,很像古代的度量工具。小篆象女巫两袖舞形。本义: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巫”在上古时是可以通达天地.沟通鬼神的大人物,群巫之首可为人王,大禹当年就是群巫之首,即“巫王”。道家经典《易经》是一部占巫书,《山海经》讲“十(神)巫”们的故事,《易经》讲占巫的方法,仙道之学源于上古巫术。所以《山海经》是求仙求道之士必读书,而其也被收藏在《道藏》中。

阅读股痴在1997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