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领悟古人智慧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4(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第二节安禄山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叛乱,安史之乱绝对能够上得了榜。不只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牵动了大唐全国而起。另外,辉煌的大唐盛世就是随着这次的叛乱而灰飞烟灭的。大唐走向下坡路,其影响也是深层次的。

而这次叛乱的始作俑者就是本节要介绍的安禄山。

安禄山(703—757),营州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长大以后,性情残忍,狡诈多智,善于揣度人意,开始任诸市牙郎,史称他懂得九种民族语言。开元二十年,张守珪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因盗羊,遭追捕者围打,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守珪见其言貌不凡,乃释放他,令其与同乡人史思明同为捉生将。安禄山骁勇过人,又熟谙山川形势,故每次出击,都能以少胜多,擒获不少契丹人,后因功擢为偏将。其后更是“所向披靡”,深受张守珪喜欢,被收为养子,并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已担任了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的安禄山奉张守珪之令进攻反叛唐王朝的奚契丹族人。由于安禄山自视勇猛无敌,根本不把敌手放在眼中,就率领部众数百人贸然追击,结果中了奚契丹人的埋伏,被打得全军覆没,只身单骑逃回幽州。张守珪依军法要处斩安禄山。安禄山显得满不在乎,临行刑时却大声喊叫:“张公您不是要灭契丹人吗?为何契丹未灭,却要先杀壮士!”张守珪爱惜他是个人才,想饶他不死。

于是就写了一纸呈文,派人将安禄山押往首都长安城,交朝廷处置。当时担任右丞相的张九龄看了呈文后,批复说:“昔日司马穰苴为严明军纪,不惜杀掉备受齐景公宠爱的监军庄贾;孙武为严明军纪,也曾杀了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若张守珪要严明军纪,使部属统一行动,就不该免安禄山的死罪。”

但唐玄宗看了张守珪的呈文后,却认为安禄山是个少有的人才,应该赦免,让他带罪立功。

张九龄坚持说:“安禄山违反军纪,丧师失地,影响恶劣,不杀不足以严明军纪。再说我看安禄山的面相有反相,如果现在不杀他,必然会遗害无穷,追悔莫及。”但唐玄宗却说:“您不要自认为是西晋的王导,像他认为石勒有反相一样,可以准确地推断安禄山久后必反,最终陷害忠良,给朝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于是下诏赦安禄山不死,但罢去其所兼各职,暂且带兵打仗,立功赎罪。这样一来,安禄山虽然暂时丢了官,却在最高统治者唐玄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朝野中也成为闻名人物,为其日后的飞黄腾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精于献宠

730年,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安禄山“百计谀媚”,又多出金钱贿赂其手下人,以结私恩。于是,张利贞入朝后极力为他美言,因授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对过往的使者,安禄山暗中都加以贿赂,使者回朝后一再称赞他,逐渐受到了玄宗的青睐。742年,分平卢为节度,遂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天宝二年即743年,安禄山入朝谢恩,玄宗对其恩宠无比。安禄山乘机显得受宠若惊,大开眼界,问这摸那,玄宗一面笑答,一面调侃逗弄,而安禄山愈显幽默、质朴。他还乘机启奏玄宗说:“去年秋天营州蝗虫蚕食禾苗,臣焚香祝告天神云‘我如果心术不正,事奉国君不忠,愿意让蝗虫吃掉我的心。如果我的行为没有违背我向神祗发的誓言,就让蝗虫立即散去。’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群鸟从北边飞来啄食蝗虫,蝗虫马上全部飞走。由此可见,天神也认为我对皇上忠贞不二。”玄宗听了安禄山的这番表白甚为高兴。于是天宝三年,在李林甫等人的推荐下,安禄山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

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大概也受了贿赂,在玄宗面前大力称道安禄山公正无私,裴宽与宰相李林甫也随声附合。三人又都是玄宗所信任的人,“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在安禄山离京还范阳时,玄宗特命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诸司侍郎、御史中丞等群官于鸿胪寺亭子为他饯行,给以殊遇。

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屡次侵犯北方的奚与契丹。以前,唐分别把公主嫁与奚与契丹,双方关系友好和睦,至此,他们杀了公主叛唐。安禄山进击契丹回军后上奏:称梦见先朝名将李靖、李勣“向臣求食,乃于北郡建祠堂,灵芝又生于祠堂之梁”,以此取悦玄宗。

时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天宝六载,安禄山入朝。曾因内宴承欢时,上奏玄宗说:“臣蕃戎贱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才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

一天,安禄山向玄宗献上一笼鹦鹉。玄宗问:“这只鹦鹉从何而来?为何要献给我?”

安禄山就骗说:“臣前次征讨奚契丹,路经北平,梦见先朝大臣李靖、李绩,向臣求食。臣想着他们曾为圣朝开疆拓土,劳苦功高,就向他们设祭献食。忽然,这只鹦鹉从空中飞来,站在祭坛上长鸣不飞。臣以为它是只吉祥鸟,就造了这个金笼子来喂养它。经过一年的喂养,驯化,它如今稍有薄技,臣因此才敢把它呈献给陛下。”唐玄宗听了这话,半信半疑,瞅了瞅笼中的鹦鹉顺口说:“御苑中虽然也养了一批鹦鹉,但都比不上这只高洁。”

“谢万岁恩奖!”

原来,安禄山先教了一些让这只鹦鹉赞美皇上、贵妃的话,所以这时鹦鹉又高叫:“万岁,万岁,万万岁!”

玄宗听到此声,马上非常高兴,对左右侍臣说:“贵妃素爱鹦鹉,可宣她出来,一同玩赏。”左右领旨而去,一会儿里面环佩叮当,鹦鹉闻声又叫道:“娘娘来了,妃子娘娘来了!”

宗看着鹦鹉出神,安禄山的目光却转向那叮当作声处。不一会儿,只见许多宫女,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个天仙般的美人,姗姗而来。那丽人刚刚步出珠帘,却又故意退后几步,似作回避状。直至玄宗召唤:“爱妃,安大夫不是外人,你出来吧!勿需回避。”杨贵妃才轻移莲步,缓缓步出珠帘。与此同时,安禄山也装腔作势地向玄宗叩头,请求退避,玄宗让他留下,他才拱手肃立在殿阶之下。

贵妃见了玄宗,上前施礼,玄宗就指着鹦鹉说:“此鸟乃安卿所献,爱妃以为如何?”贵妃仔细地看了一番鹦鹉,便说:“鹦鹉并不罕见,只是白鹦比较难得,便何况它又熟习人言呢!”玄宗说:“爱妃既然喜爱这只鹦鹉,你就把它收养在宫中吧!”杨贵妃甚为高兴,立即让一名随侍宫女,收去养着。一面又问玄宗:“安卿在哪?”

唐玄宗当即命禄山拜见贵妃。禄山下拜,贵妃还礼之后,玄宗又说:“安卿镇守边疆,屡立战功,近口入朝,朕念他辛劳,爱他忠诚,特地让他留在京城休养几月。”杨贵妃随口说道:“我常听李林甫与您说,如今天下太平无事,既是太平无事,义何妨留他在京呆一二年呢。”玄宗听了点头称是,安禄山见了心下暗笑,激动不已。当晚,唐玄宗就命高力士设宴于勤政楼,召集诸杨及亲信大臣侍宴。

当群臣毕集,盛筵排好之时,玄宗与杨贵妃携手并肩,登临勤政楼。安禄山紧跟其后,只觉香风阵阵,扑鼻而来。上了楼,玄宗一面传召杨銛、杨錡、及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登楼,其余百官分坐楼下,一面让内侍在御座东间,设一道金鸡嶂,中间放置一榻,榻上陈列酒肴。安禄山正在犹豫,不知自己应该坐到哪里时,诸杨陆续登楼,与玄宗、贵妃合坐一席。安禄山左顾右盼,正想下楼,忽听玄宗召唤:“禄山,来,你坐金鸡嶂内。”安禄山感到难以置信,他受宠若惊,连忙谢恩就座。接着,珠帘高卷,开始宴饮。

正当安禄山激动不已,心旷神怡,心跳不止之际,蓦听楼上响起一片悠扬的音乐。只见贵妃和三个姐姐,各执管笛、琵琶等乐器,吹拉弹唱,奏出一片清音悦耳之声。安禄山忘乎所以,不由得起身离座,走到御席前启奏道:“皇上,臣愚不识音律,但觉悠扬悦耳,真是盛世元音,奇妙无比!然而,有乐不可无舞。臣乃胡人,胡旋舞乃臣所长,今愿在筵前献丑。”

玄宗笑着说:“你如此肥胖,也能跳胡旋舞么?”

“献丑!”安禄山说着,就挪动脚步,随着乐声盘旋起来。起初,还觉得他有点笨拙,但接着看下去,只见他腾挪旋转,活跃得如同走马灯一般,以至玄宗等人看不清他的面目,只见一个大肚皮,辘轳圆转,灵活自如!大概转了百十回次,随着乐声的停止,安禄山也就站定了身子。只见他口不喘息,面不改容,恭敬地向着玄宗行礼。唐玄宗不住口地称赞,并指着他的大肚皮笑着说:“你腹中装的是什么东西,如此庞大,跳起舞来却又显得轻盈无比?”

安禄山随口笑着说:“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颗忠于陛下您的赤心。”玄宗听后更是无比喜悦。

宴罢,玄宗命杨铦、杨锜、杨贵妃与禄山以兄弟相称,而禄山见贵妃宠冠六宫,与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尽管他比杨贵妃大十八岁,却甘心做她的养儿。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禁中,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安禄山媚事杨贵妃,对太子却另眼相看。一次玄宗命太子会见安禄山,他见了太子却不肯下拜,左右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拜,他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解释说:太子是储君,朕百岁后要传位于太子。禄山说,“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左右令他下拜,他这才下拜。

安禄山每次入见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安禄山身体特别肥胖,腹垂过膝,自称腹重为三百斤。他每次走路,由左右抬挽其身才能迈步。他乘驿马入朝,每驿中专筑一台为他换马用,称为“大夫换马台”,不然,驿马往往要累死。驿站还专门为他选用骏马,凡驮得五石土袋的马才能使用。鞍前特装一小鞍,以承其腹。玄宗见他如此肥胖,问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诙谐地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逗得玄宗哈哈大笑。尽管他身体肥胖蠢笨,但是在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来,却旋转自如,“其疾如风”。

天宝七年,唐玄宗赏赐安禄山铁券。天宝九年五月,唐玄宗又赐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从此开了唐王朝将帅封王的先河。实际上,安禄山又何止开了唐王朝将帅封王之先例。就连胡人任将帅、领节度使,进而兼领节度使等,皆由禄山开始。

唐王朝建立之初,实行强干、弱枝,强本弱末的统御朝臣、将帅策略。选用忠诚厚道的名臣坐镇边关,以防拥兵自重,而且规定,朝臣不得久任某一边关大帅,更不准在朝为臣者遥领边关大帅,或此一边关大帅兼任彼一边关大帅。那些在任边关大帅期间立了战功,且享有较高声誉的大臣都可入朝担任宰相。至于少数民族将领,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既具备统兵用将的才能,又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还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也不能独当一面担任边关大帅,而必须由朝廷派一个汉族大臣做大帅,让他们当副手,以此来防范少数民族将领循东晋五胡十六国之先例,另立江山。等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李隆基意欲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部落,为使边关大帅了解情况,形成强有力的征讨军事集团,连续十余年都不调换边关大帅,并让皇子、宰相等遥领边关军队。等到奸相李林甫揽政时,为巩固相位,杜绝像王忠嗣一类的文武兼备的边关大帅入朝为相,夺去己宠,就向唐玄宗奏称:“朝廷任用文职官员担任边关大帅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些文职大臣都害怕打仗,遇到战争往往不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所以屡屡丧失战机,给国家征服边疆各少数部族的事业造成很大损失。不如任命少数民族将领担任边关大帅,因为他们既熟习边疆其他少数部族的生活、战斗习俗,又勇猛善战,可以使朝廷及早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为了获得皇上的宠爱,安禄山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任边官时派人常驻京都,奏章上表,都是摸准皇帝的心意,每每称旨;入得宫中,则不惜将自己降为倡优之列,为的就是博得皇上的一笑;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认比他小十来岁的杨贵妃为干妈,以至宫中上下均以“禄”儿称之。真可谓不择手段!可叹的是,唐宣宗也就果真相信了他的忠心、他的“耿直”以至于当得知安禄山起兵后,猝不及防,束手无策,乃至仓惶出逃,他的万代千秋做盛世皇帝的美梦也从此破灭。清代大贪官何珅最初出身低微,也是靠溜须拍马邀宠混到军机大臣的职位,弄到权倾一国的程度,与安禄山在批评邀宠的水平上相比,可与之媲美了。

历史的教训直至今天依然还在眼前,然而如安禄山者依然不绝于世,如唐宣宗者也依然大有人在。当面阿谀逢迎,侧面是妇人路线,于是被捧者在马屁步步到位、枕边风声声入耳的围攻之下,也便飘飘欲仙、昏昏欲睡了。但他却一点也不知道,近臣乱人,古已有之,祸起萧墙,闻者足戒!当有人在你面前极力献宠时,如果你是领导干部,那就一定得当心了。

假如你有这样一个部下,就要冷静对待他的阿谀逢迎,看看他是何居心。特别是面对口蜜腹剑的人,你要装得有些痴呆的样子,他让你做事情,你都唯唯诺诺满口答应。他和气,你要比他更客气。他笑着和你谈事情,你就笑着猛点头,万一你感觉到,他要你做的事情实在太毒了,你也不能当面拒绝或翻脸,你只能笑着推诿,誓死不接受。

阅读领悟古人智慧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