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穿潭底水无痕_食色性也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月穿潭底水无痕(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一轮明月,千古以降,激发了多少文人骚客的感叹遐思?又承载了芸芸众生多少的希望憧憬?却还是张若虚说得明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于我而言,对于月的联想,却是从莫可名状的恐惧开始的。

小时候,村庄里是没有街灯的,于是对月亮的兴趣只是晚上可以和伙伴更好的做游戏。但更多的,还是因为神灵鬼怪的传说,对月亮充满敬畏。

记得有一次到伙伴家玩得晚了,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当时月将圆,虽有淡淡的云影,依然很明亮,整个村庄在清冷的月辉中陷入寂静,没有一点声音。如今想来那该是怎样一种纯美的画面,可当时却一点浪漫的情愫也没有,只感到莫名的害怕,小腿不由加快了步伐。偶尔抬头看了一下夜空,突然一种深深的恐惧紧紧攥住了我那小小的心脏,只觉得那天上的云朵变幻象极了不久前看过的《画皮》中的鬼脸,连忙低下头,一路狂奔回到了家中。

初一的时候,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跟我们讲了一件他的亲身经历。某天晚上,他跟哥哥都睡着了,突然不知怎地他却醒了过来,然后发生了一件极为恐怖的事情:他看到一个身穿长衫,头戴秀士帽的青年男子一手抓着窗棂,一手慢慢向他脸上摸来――当时他睡在靠窗的这一头,并且睡在外边。那男子在月光中几近半透明,下身模糊一片,上身就那么穿透窗棂慢慢探过来,左右两个帽翅还一颤一颤!他害怕极了,浑身发抖,用力踹睡在床里边的哥哥,他哥哥却象死了一样没一点声息;他只有蒙住头,哆嗦成一片。过了些时,感觉没动静,悄悄从被子里露出双眼,那男子好象刚才是缩了回去,这时又一点一点把手伸向他……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幻,不得而知,反正他第二天就开始发烧说胡话,他家人知道了,又是看大夫,又是找人做法事。而他说给我们听后,我是落下了一个毛病: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在靠窗的这一头睡觉,尤其是有月亮的晚上!

然后慢慢地长大,然后情窦初开,月亮就象羞涩的花蕾,突然从唐诗宋词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多少才子佳人,多少花前月下,从字里行间中我开始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月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样的场景在我少年的头脑里充满了说不出的诱惑,一遍一遍上演,过去不经意的黄毛丫头们突然就变得风姿绰约起来,看一眼就脸红,看了还想看!可惜也仅止于此,少年的胆子毕竟还小,不晓得该怎样表达,更不敢有所行动。少年维特烦恼,少年的我一样烦恼,那些甜蜜的烦恼哟。

然后对于月亮的感慨就多了起来,嫦娥奔月,七夕相会,十五花灯,中秋团圆……那轮月亮被人们赋于了太多太多美好的畅想,东升西落,碧空如洗,那一夜的时光总是让人心思神动;云影徘徊,枝叶婆娑,月光下一人有一人的意味,一人有一人的故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惜,文字里有一个词叫“但是”!是的,“但是”――一个漫不经心的停顿,一个举重若轻的转折,让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不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就是这个词语的点缀。

所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于是春心萌动,于是海誓山盟,于是借酒浇愁,于是茫然失措,一轮明月不动声色地观照着我们的成长,多年之后再回首眺望,圆缺阴晴的哪里是明月,分明是每一个人必然要承受的心路历程。逝者如斯夫,于是其时刻骨铭心的种种,此时想起不过是轻轻的一声叹息。

有科学家研究,月亮的圆缺跟潮汐变化有莫大的关系,看潮涨潮落,观月圆月缺,确实让人浮想联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明确论述妇女“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候也。”

在啼笑皆非之余,那让人感怀不已的明月在神秘中却又拂去了神秘的面纱。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于是乎自己的境界好象非常之高了,但真的是这样吗?还是李白同学更洒脱一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月亮依然是月亮,月亮仅仅是月亮,它不管是否换了人间,更不管人间冷暖。

不期然就想起了竞秀亭上的那一幅对联:

竹影扫阶尘不动

月穿潭底水无痕\');

阅读食色性也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