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第四名谋士南朝梁大臣朱异,武力72,智力75,统帅67,政治72。”
朱异年少时好聚众博戏,颇为乡里所患。成年后折节从师,好学上进,同时,广涉文史百家,兼通杂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为外祖顾欢所赏。20岁时,到都城建康,尚书令沈约当面试之,称道其才,勉励他清廉自律。次年,特敕提拔为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朝廷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上表推荐,称他"年时尚少,德备老成,器宇弘深,神表峰峻"。梁武帝召他解说孝经和周易,听后非常高兴,赞叹道:"朱异实异!"于是梁武帝诏朱异入直西省,不久又兼太学博士。后累迁中书郎、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加侍中。当时方镇换置、朝仪国典、诏诰敕书等政务军机十分繁重,而朱异属辞落笔,机敏练达,应对自如。大同六年,朱异在仪贤堂奉敕讲述梁武帝老子义,朝士及道俗听众达千余人,成为一时盛事,朱异因此深得朝野道俗的宠信。太清二年,河南王侯景以朱异贪财受贿、欺罔视听为由,起兵包围建康台城。皇太子萧纲乘机上围城赋,斥责朱异"高冠厚履,鼎食乘肥",是祸国之豺狼,害民之虺蜴。朱异恐愤交加,得疾而卒,赠尚书右仆射。撰有礼、易讲疏及仪注、文集百余篇,已佚。始为扬州议曹从事。武帝时召直西省,兼太学博士,迁尚书仪曹郎,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鸿胪卿、太子右卫率,寻加员外常侍。中大通初,迁散骑常侍。大同中,迁右卫将军。改加侍中。太清初,迁左卫将军、中领军。病卒。诏赠侍中、尚书右仆射。
其父朱选之在南齐做过吴平县令。朱异少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聚在一块,玩一种类似后代掷色子的游戏进行赌博,成了地方上的一个危险人物。成年后的朱异才改变志向,立意进取,发奋读书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奕书算,皆其所长。他对名儒明山宾衷心信服。二十一岁那年,梁武帝下令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推荐了他,因而受到梁武帝的召见。梁武帝听他讲述了后,很高兴,对左右说:"朱异实异"。后来见到明山宾,还说:"你所推荐的朱异确实是个异能之士"。
使这对君臣很快就建立起了相当密切的关系。不久,梁武帝任命朱异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以后朱异的官职虽有多次升迁,但直到太清三年朱异死,他一直担任中书通事舍人这一职务。梁武帝对朱异的宠信,几十年丝毫不衰,到后来,甚至惟朱异之言是听,把朝政也交给他处理了。史书上说:"自周舍卒后,异代掌机密,其军旅谋谟,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并典掌之"南史·朱异传,梁书同。以下未注明出处者皆见南史及梁书。
“朱异此人颇有才华。”刘辩呢喃着。
南北朝时期,尤其在南朝,中书通事舍人虽然大都是皇帝器重信用的人,但像梁武帝对朱异那样,几十年恩宠不衰,还是少见的。这当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朱异这个人的能力确实不错。他很精明,博闻多识而又办事干练:"每四方表疏,当局簿领,谘详请断,填委于前。异属辞落纸,览事下议,纵横敏赡,不暂停笔,倾刻之间,诸事便了。"这和那些身居高职,只清谈不做事的所谓世家大族比起来,确实完全不一样。梁武帝春秋已高,怠于政事,正需要朱异这样精明强干的人来做他的帮手。其次,梁武帝这个人"好人佞己,末年尤甚魏书·岛夷萧衍传,而且越到晚年越喜欢听别人的花言巧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朱异深知他这一弱点,于是对他一味阿谀奉承,凡事都看他的脸色办理,甚至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只要是皇帝决定了的事,错误的他也百分之百地执行。有些正直的大臣批评朱异说:"今圣上委政于君,安得每事从旨,倾者外闻殊有异论。"他回答说:"政言我不能谏争耳。当今天子圣明,吾岂可以其所闻干忤天听"。由于他精通溜须拍马之术,因此深得梁武帝的宠信。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这对君臣才建立起了非同一般的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在梁武帝执政的第四十七个年头,终于招致了侯景之乱。
侯景原是北朝东魏的大将,因和东魏统治者高澄不和,便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于西魏。西魏深知侯景机诈多变,于是一面接受他的投降,一面受降如临敌,分派大军对其严加防范,并示意他把军权交出来。
东魏在侯景叛变后,派遣大军对他进行讨伐。侯景在东西夹击的不利形势下,乃派使者到江南向梁武帝接洽投降。已做了四十七年皇帝的梁武帝萧衍,认为统一全国的机会到了,就派出五万人的军队去接应侯景,结果被东魏军打得大败,主将萧渊明也成了东魏的俘虏。东魏军队接着又把侯景打败,最后侯景只率步骑八百人投奔梁朝。
东魏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又采取外交攻势,叫萧渊明写信给梁武帝,表示只要梁朝消灭侯景,东魏就可以释放包括萧渊明在内的所有梁军战俘。其用意很明显:不是消灭侯景就是逼侯景起来造反,东魏以便坐收渔利。梁武帝复信说:"贞阳旦至,侯景夕返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并派出使者去东魏和谈。在梁和东魏的接触过程中,侯景一再表示反对。过了将近两个月,侯景看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便于八月初十日举兵乱梁,从而造成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破坏、大灾难。
对于侯景乱梁事件的发生,有些历史家责怪梁武帝不该接受侯景的投奔,并对梁武帝没有识破东魏的反间计,同意与东魏和谈,从而激起侯景的叛乱而感到不可思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接纳侯景的投奔和派使者去东魏和谈,与其说是梁武帝本人的决定,不如说是朱异阿谀奉承的结果。接受侯景的投奔,是因为梁武帝这个八十五岁的老翁做了一个梦:"梦中原尽平,举朝称庆"。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他把这个梦告诉了朱异,并喜滋滋地说:"吾生平少梦,梦必有实。"当时梁朝日益衰弱,百姓难以自存的状况,朱异是十分清楚的,梁武帝在
此时做统一中原的美梦,本来是可笑的,但朱异是一个阿谀奉承的老手,也就溜须拍马道:"这是国家统一的征兆。"梁武帝当然听得乐乎乎、晕乎乎!事情就有这么怪,不久侯景果然来接洽投降了,真是"梦必有实"!因此梁武帝在心里首先就接纳了侯景的投奔。但此事毕竟非同小可,为慎重起见,他还是要群臣商议一下。商议的结果是不能接纳侯景。理由是:一、侯景是个"翻覆叛臣",接受他投奔"终当乱国,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二、梁朝和东魏是冤家对头,现在关系刚刚有所改善,侯景割地带兵投奔过来,东魏岂会善罢甘休?与其为此大动干戈,不如拒侯景于国门之外。梁武帝听了大臣们的意见,也动摇起来。不过他的心里,还是十分矛盾,因此很难下最后的决心。
这天清早,天尚未亮,梁武帝起来散步,来到武德合口,一个人自言自语:"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承平若此,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脱至纷纭,悔无所及。"大意是:我梁朝十分强大,疆土完固,国家太平无事,接受侯景的投奔,此事有什么不可?倘若被朝臣的意见误了事,岂不是后悔无及?朱异"探帝微旨"后,马上献媚道:"圣明御宇,上应苍玄,北土遗黎,谁不仰慕?为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分魏国太半,远归圣朝;若不容受,恐绝后来之望。"梁武帝"深纳异言,又感前梦,遂纳之"。接受侯景投奔这样重大的事件,就在这对君臣的一唱一和中决定了。
如果说,接受侯景投奔的决定是错误的。那么,同意派使者去东魏和谈,同样显得不可思议。侯景先是背叛东魏,后又与西魏反目,对他来讲,再无退路可走。梁朝同意与东魏和谈,明显是把侯景往绝路上逼。侯景是"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遭到他的反对和抗议是理所当然的。他于是急忙给梁武帝写信:"今陛下复与高氏连和,使臣何地自处!"又写信并送金三百两给朱异,求朱异在武帝面前说话,不要把他往死路上逼。但朱异"纳金而不通其启",执意劝梁武帝派使者去东魏和谈,从而中了东魏的反间计。
阅读三国之召唤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