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李泌还真不错,我手下可正缺少这样的大臣啊。”刘辩想着,如果李泌能辅佐他,倒是个不错的谋臣。
刘辩随即继续看了系统对李泌的介绍,说是德宗曾对他说,朕要和你约法在先,因你历年来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当权,就记恨报仇,如对你有恩的,朕会代你还报。李泌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害臣的李辅国、元载他们,都自毙了。过去与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显达了。其余的,也都零落死亡了。臣实在没什么恩怨可报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说,臣可与陛下有所约言吗?德宗就说,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李泌便进言,希望德宗不要杀害功臣,认为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言之者。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怒反厌,恐中外之变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德宗听了认为很对,接受了李泌的建议。李晟、马燧在旁听了,当着德宗感泣而谢。
郜国公主是太子妃萧氏的母亲,因蛊媚获罪,被德宗幽禁在宫中。德宗在处置完郜国公主后,又因怒责备太子李诵,太子不知所措。李泌常常听德宗称赞舒王李谊贤明,他估计德宗有废立太子的意图,便说,陛下有一个儿子却怀疑他,想要立陛下弟弟的儿子,臣不敢用古例争论。再说十王宅的叔父们,陛下是如何对待的?德宗惊讶道,你怎么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儿子?李泌回答说,陛下过去为臣说过这事。陛下有嫡子却要怀疑,那弟弟的儿子怎敢为陛下所信任?德宗不满,语带威胁地说,你违背朕的心意,难道不顾及你的家族吗?李泌回答说,臣已经衰老了,位居宰相,因谏言被杀,是我的职分。假使太子被废除,他日陛下后悔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却被我杀了,李泌不劝谏我,我也要杀了你的儿子,那么臣就绝后了。虽然臣的兄弟有儿子,但他们的祭祀不是我该享受的。说罢便呜咽流涕。他又说,昔日太宗下诏,太子无道,藩王窥伺太子之位的,二者都应废黜。陛下对太子生疑而称赞舒王贤明,他能没有窥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吗?如果天子有罪,请求废掉他而立皇孙,千秋万岁以后,天下还是陛下的子孙所有。何况郜国公主被女儿妒嫉,而蛊惑太子,陛下怎能因妻子的母亲连累太子呢?李泌在德宗面前争论数十次,愈加坚持己见,德宗才醒悟,太子李诵乃得安。
接着李泌又提出唐肃宗与代宗父子恩怨之间的往事,道说,陛下不记得建宁王的事情吗,唐肃宗因受宠妃张良梯及奸臣李辅国的离间,杀了儿子建宁王李倓。德宗说,建宁叔确实是冤枉的,他的不幸是因为肃宗性子太急了。李泌说,臣以前为了此事辞职归隐,发誓不再靠近天子身旁大意指不再入朝任职,不幸今日又担任了陛下的宰相,再次看到了这件事。而且那时候先帝心中常常担忧恐惧。臣离开朝廷前辞谢时,曾诵读黄台瓜辞,肃宗才悔悟而哭泣。黄台瓜辞为章怀太子李贤所作。武则天掌权时,杀李唐宗室,李贤自测难以幸免,故而创作此辞)德宗听到这里,总算受到感动,但仍然说,我的家事,为什么你要这样极力参与?"李泌说:"臣现在独自承担宰相的重任,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任都归咎在臣身上,何况是坐视太子横遭冤祸而闭口不言,这样臣的罪就大了。他甚至说到"臣敢用整个宗族的性命来保太子。"君臣之间又往返辩论很多,李泌还告诉德宗要极力保密,回宫后不要让侍从知道如何处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不要气馁,不可自裁,他对太子说,一定没有这种忧患,希望太子更加恭敬孝顺,假使我死了,那就无法得知此事如何处理了!"最后总算解开德宗父子之间的死结。德宗特别打开延英殿,只召见李泌一人,对他哭着说,不是你的直言,朕现在就悔之不及了!太子仁厚孝顺,的确没有其他事。从今以后,军国事务及朕的家世,都应该与你商议。李泌听了,拜贺之外,便说,臣报效国家的使命完成了。惊悸之余的亡魂(指他为太子之事忧愁思虑所带来的压力),不能再用了,希望陛下允许乞骸骨。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辞职。但过了一年多,李泌果然去世。
除此之外,在为相期间,李泌针对"徐地重而兵劲"却"地迫于寇,常困肸不支"的现状,建议将徐州与濠、寿、庐三州都团练观察使张建封治下的濠、泗二州合并,授张建封为徐泗濠节度使(后来的武宁军节度使),以对抗平卢镇的威胁,保卫江淮粮运通道。德宗允准。张建封在任十年,使徐州成为当时著名的雄镇。
“不管如何,如果此人能为我所用就好了。”刘辩呢喃着。
“不过系统才帅选出第二个谋士,还剩下三个人想来也不差啊。我今天的运气还真不错。”想起自己刚才召唤的人物,都是一些颇为厉害的人物,不过却也都是在后世名气比较小的了。
肃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而李泌力争,认为应该由其兄太子李豫担任此职。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倓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在克复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玄宗与肃宗的父子关系。当时,肃宗上奏避难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为太子,李泌断言玄宗不会回来了,当肃宗问起该怎么办时,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这才高高兴兴地回去当了"天子父"。因为玄宗知道,即便是儿子真心让位,那些功臣也不会愿意,权力交接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另一场动乱,更何况自己已经老了。李泌可以说是洞察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从而作出相应的恰当安排。
肃宗当太子时,权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复仇,但李泌认为,如果这样做,必将伤害到此时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肃宗背负"不孝"之名。肃宗听后"感悟",才不再追究。李泌想尽办法,就是希望肃宗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他对别人这样要求,对自己也是如此。贞元三年,当李泌被任命为宰相时,他对德宗表态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臣无可报也。"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气度。
建中四年,泾原兵变爆发,随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拥兵叛乱,再加上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德宗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有大臣提出与李怀光妥协,这时,李泌打破一个铜叶,以铜叶不可复合的道理让德宗认清了"君臣之分不可复合"的实情,坚定了德宗平叛的意志。李怀光叛乱最终被平息。对国内的悍将态度如此,对国外强敌的态度也如此。朱泚叛乱时,吐蕃请出兵助唐,德宗答应平叛成功之后把安西、北庭给吐蕃。但是后来,唐军是凭着自己的力量击败叛军、收复长安,而吐蕃不仅不积极进兵,甚至连追击溃退叛军时也不卖力,而且还趁机劫掠了武功地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来要土地,德宗想同意,而李泌坚决反对,说,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李泌的意见合情合理,德宗最终拒绝割让土地。
唐德宗李适还在作为皇子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到达陕州,与药子昂等数十位僚属、随从会见回纥牟羽可汗。当时回纥可汗与唐代宗结为弟兄,牟羽可汗因此认为自己是唐朝皇帝之弟、皇子德宗的叔父,认为他应该行侄子见叔父的"舞蹈"之礼,但是德宗自始至终没有行此礼。药子昂认为德宗是太上皇的嫡孙,唐朝皇室当时有丧葬,不应该"舞蹈"。回纥宰相及车鼻将军说:"唐天子与可汗已经结为兄弟,对雍王来说,可汗是叔父,怎么能不舞蹈呢?药子昂说,雍王是唐朝的太子,太子就是储君。
阅读三国之召唤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