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对于赵璨的青睐,赵端显得有些惊讶。
因为他是长子,所以根本没想过赵璨会选择他。理论上来说,赵璨本来也应该更多的考虑哪些非嫡长的孩子,但谁叫最后表现得最好的就是赵端了呢?
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欢喜激动,而是问了个意料之外的问题,“陛下为何会选中臣?”
赵璨将他的那份游记拿出来,“因为这个。”
赵端面上露出几分赧然,“我写的都是些毫无根据、胡思乱想的东西……”
“你觉得这些事情做不到吗?”赵璨问他。
赵端又不笨,自然立刻听出了赵璨的言外之意。赵璨分明是说这些东西都有可能会变成真的!这样一来,赵端也就明白对方为什么选择自己了,他的胡思乱想却是歪打正着。
赵端很激动,赵端很兴奋,“真的可以做到吗?太不可思议了!”他想起自家父亲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说的话:“倒是有趣。若真的可以做到,有生之年能得见这样的场景,足可瞑目了。”
“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不但能够看见那一天,还能够亲自参与它的设计和创造,让它变成你希望看到的样子。”赵璨道。
这句话彻底的折服了赵端。
说起来平安觉得古代人就这一点最有趣,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他们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真的是一切,包括性命在内。这可能跟这个时代的人不太崇尚自由,不讲究什么精神独立有关吧。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将他们的一切都跟这个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自然而然的就会生出愿意为它奉献一切的决心来。
平安自己小时候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做个科学家,哪像赵端这样,眼看着就要成为帝国储君,将来掌控这万里江山的人。他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激动呢?
接下来就是向陈国公和宗室通报这件事,既然双方都愿意,别人自然也不能说什么。
很快赵端就搬进了宫里,除了在上书房上课之外,还要额外接受赵璨和平安的教导,有时候得空也会跟着听政,正式开始了储君的生活。
不过他现在还没有得到册封,只能算是有实无名。
至于为什么还没有册封,倒不是赵璨还想继续考验他,实际上考察已经结束,赵璨也没有吊着人的意思,自然是尽快确立他的地位,免得再出别的幺蛾子。
不过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原本赵端要继承皇位,自然应该要过继给赵璨,在宗室玉碟上,将他的名字改到赵璨的名下,从此称呼赵璨为父皇,跟陈国公一家再无关系。
只是赵璨不太愿意这样做。
一部分的原因是觉得赵端都已经那么大了,此前陈国公又对他寄予厚望,全力栽培,父子之间自然感情深厚,不是随便改个玉碟就能够改变的。而这种做法说不定反而会让赵端的心里有个疙瘩。
当然,这个原因只占很小的比重,真正的理由是,赵璨并不想胡乱认个儿子,哪怕只是寄名也不行。
对于赵璨来说,他并不希望自己跟平安之间,再插进别的什么人来,现在这样就很好。
在这一点上,虽然平安并没有要求,但赵璨自己却很坚持。
赵端那边不希望原本的身份消失,他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名义上的儿子夹在自己跟平安中间,可谓是一拍即合。可惜,大臣们却不同意这种荒谬的做法。
名分这两个字,贯穿整个封建王朝时代,究竟有多重要就不赘述了。
总之夫妻、君臣、父子,这些统统都是名分,有了名分之后才好办事,是一定不能含糊其辞的。
而在皇家,这个东西就更加敏感了。因为在这里名分不光只是名分,还包含着更多的东西。——权势,荣耀,甚至死后尊荣。
历史上藩王入继,最后尊崇自己的父母,反而把传位给自己的皇帝挤到一边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过。有名分的人尚且这么干,何况没有名分的?
就说赵端这件事,假如他没有改到赵璨的名下,仍旧是陈国公的儿子。那么当储君的时候也就罢了,等将来如果他继位了,陈国公却还没死,到时候该怎么处理?
按照规矩,皇帝的父亲,该成太上皇。可是如果陈国公成了太上皇,那赵璨这个先帝又算什么?
就算赵璨自己不在意,可陈国公当上了太上皇,就有资格对政事指手画脚了,到时候忠孝两个字压下来,赵端听不听?朝臣听不听?
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大臣们可是一步都不会让的。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件事不会触碰到赵璨的禁区,让他使出雷霆手段。只要还有转圜的余地,朝臣们就有本事把它转过来。
所以事情一时间便僵持住了。朝臣们坚持要让赵端过继过来,才能行册封,定名分。
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平安很想问问赵端的意见。可惜的是,事情发展到了现在,赵端已经不方便开口了。他不管说什么都不对。
如果他说希望能过继,岂不是抛弃亲生父母?如果说不想过继,那便是白眼狼,受了赵璨的好处却不思回报。反正不管怎么做都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赵端也很谨慎,对此事只是闭口不言。
最后还是陈国公主动站了出来,表示应该要让赵端过继。他是生父,由他来开这个口,自然再合适不过。而且赵璨和赵端都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然而真正让平安吃惊的是,在陈国公主动在朝堂上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之后,还要求留下来单独奏对,之后他对赵璨说的话。
之前赵玠出海之后,一路上圈了不少地盘,正需要人前往开垦和管理。所以国内一直都在招募宗室前往。只要他们愿意去,朝廷会给拨一部分的钱粮人口,作为最开始的基础投资。
虽说对于宗室来说,有一片自己的地方,以后不需要再受到朝廷的挟制是好事,但实际上,报名的人却并不算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宗室早就习惯了让皇帝养着,失去了自立根深的能力和心气。所以最后除了寥寥数人之外,没有别人报名。
阅读御前总管升职手札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