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黎,本为一农业之部族。金文《史黎簋》之黎字,即从黍,象收获黍谷之形。九黎,即九个或多个从事农业生产之部族。后来由此演变为民众之代称。《尔雅·释诂》云:“黎,众也。”《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孔传云:“黎,众也。”郑康成以“民者,冥也,言未见仁道”作解,则是后世儒者之想象发挥而已。《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云笈七籤》卷一百《轩辕本纪》:“杀蚩尤于黎山之丘。”《史记·五帝本纪》“遂擒杀蚩尤”下,《索引》引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杀蚩尤之处叫凶黎,足见蚩尤与黎部族之关系。
九黎为农业部族,而蚩尤正好是农业部族之首领。宋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曰:“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是人们公认的农业部族。更重要的是,在苗族西部方言区,流传着许多“格蚩尤老”的传说。格蚩尤老为苗语的音译,“格蚩”为爷爷、老人的意思,“尤老”是英雄的意思。流传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的《蚩尤神话》的搜集整理者即将“格蚩尤老”直接译为“蚩尤”。《苗族迁徙歌》中的格蚩尤老所领导的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部族。歌中讲当时:“育秧苗通称什么,苗语说做阿优蒿。”“田坝庄稼熟得黄”“来到宽敞的大平原,平坝上的大麦小麦,成熟时节金灿灿”。《蚩尤神话》则记载蚩尤出生于“阿吾十八寨”,“阿吾”是用竹篾编的小四方盒的音译。由于蚩尤的诞生就以蚩尤之名称这十八寨所在的平原为“蚩尤坝”。村寨的人们种庄稼、生火、推磨、舂碓,吃米饭。蚩尤为部落除掉垂耳妖婆,与如花似玉的三姑娘结婚,生了九男七女。“数十年之后,人丁发展了起来。阿吾十八寨发展成了八十一寨。蚩尤的九个儿子长大了,都学会了父亲的本领。一个管九寨,九人管八十一寨。蚩尤成了阿吾八十一寨的大首领,带领苗民发展生产,过着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22页)这就是九黎以及“九黎之君,号曰蚩尤”的来由,也是《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记》正义也引)的来由。因为《蚩尤神话》中记载对敌战斗时,“蚩尤头戴牛角帽,身披牛皮战袍,手持铜宝剑,站在苗兵前头。他的九子和七十二将共八十一个小首领分别站在他的左右。”(《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26-27页)蚩尤“把阿吾十八寨的全体青壮年苗民武装起来,人人配上铜武器,头戴牛角帽,身披牛皮,把牛群也武装起来,将铜武器栓在牛角上”“蚩尤指令九帅七十二将带领雄兵扎营于阿吾十八寨周围,自己居中指挥。”(《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页)而《汉学堂丛书》中的《龙鱼河图》即是“黄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传说蚩尤》中也说:“蚩尤向老赤公宣战。苗兵穿铜铁鞋,戴铜铁帽,身披盔甲,佩上精良武器,冲向敌阵。”(《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3页)这和头戴牛角帽,身披牛皮一样,与汉文典籍的“兽身人语,铜头铁额”惊人地相似。也说明《述异记》卷上所云:“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觝,盖其遗制也。”同样是有所据的。至于八十一和七十二兄弟的不同记载,吴晓东解云:“称其有八十一兄弟,是指全部,若说有七十二兄弟,则是除去了九帅(九黎),单指七十二将领(氏族族长)。”(《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21页)
我们已搞清黎、九黎即蚩尤为首领之部族的名称。这个部族后来成了主火的官员的代名词。《路史》卷二十七云:“黎:黎氏故国。或黎山氏。”这个黎山氏即烈山氏,是“烈山泽而焚之”的意思。为农耕部落的原始耕种方式。而流传于息烽县青山苗族乡由苗族王朝忠收集整理的《三神助蚩尤成家》的传说中,火就是蚩尤发明的。“蚩尤与老鹰相斗的过程全被一个叫烧火老的小雀看见了。烧火老成天喊:‘蚩尤心不好,痛死岩鹰老。’蚩尤听烦了,便拾一块坚石向它砸去,石头没有击中烧火老,却打在地面的石头上,立即火花四溅,火花与地面的绒草接触燃烧起来,从此蚩尤发明了火。苗族传说,后代用火镰击石取火,是蚩尤传下来的。”(《蚩龙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05页)《蚩尤神话》中也讲:“蚩尤及其兵将揑在手中的火石、火草与火镰相击,发出齐整‘镗’的声音,火花四溅,箭上的燃烧物着了火,成千上万的火箭直射藤苔网,网燃烧起来;接着有节奏地嘘了三声口哨,狂风大作,助长火势,火苗直烧黄龙公的宝葫芦和藤苔网。……三姑娘也喊:‘火烧坡,烧龙窝。火烧林,烧龙叫。’”(《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31页)
正因为如此,是以黎就成为以火德王的民族和火的代名词。这在汉文古籍的记载都有反映,不过在流传的过程当中都有错讹和后人的不同理解。《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史记》的这一段记载其实是来自《国语·楚语下》:“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少昊氏之子曰重为南正司天以属神,命黎为火正司地以属民。……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韦昭注引唐尚书云:“火当为北。北,阴位也。《周礼》则司徒掌土地人民也。”这是因为前有“南正重”,故认为后文的“火正黎”应为北正黎。因此连司马迁也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实际上黎应是火正。因为烈山而焚之正是司地,也即农耕所必然的工作,和北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司马贞《索隐》就云:“南正重以司天,火正黎以司地。”“按《国语》:黎为火正,以淳曜敦大,光照四海。又《幽通赋》云:黎淳曜于高辛。则火正为是也。”也不必要象张晏或陈师凯那样去曲为之解。(《史记·太史公自序》“北正黎以司地”下,《索隐》引张晏云:“南方,阳也。火水配也。水为阴,故命南方正重司天,火正黎兼地职。”陈师凯《书蔡氏传旁通》卷六下云:“新安陈氏曰:北正黎或作火正黎,北字与火字相似。又黎以北正兼火正,黎即祝融也。所以《秘注杨子》曰:北正黎即火正黎也,北正对南正为是。愚案:《月令》:孟夏,其神祝融。郑注云;祝融,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火官。陈说是也。”)总之,黎为主火之官员之名称。只不过《史记》以重黎连称,《国语》以重黎分开叙述。实际上重黎连称,重点还在于黎。《史记·楚世家》“卷章生重黎”下,《索隐》就解云:“重氏黎氏二官代司天地,重为木正,黎为火正。按《左氏传》:少昊氏之子曰重,颛顼氏之子曰黎。今以重黎为一人,仍是颛顼之子孙者。刘氏云: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故楚及司马氏皆重黎之后,非关少昊之重。愚谓此解为当。”“此重黎为火正,彼少昊氏之后重自为木正。知此重黎,即彼之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程伯休甫其后也”下,《索隐》又云:“今总称伯休甫是重黎之后者,凡言地即举天,称黎则兼重,自是相对之文。其实二官亦通职。然休甫则黎之后也,亦是太史公欲以史为己任,言先代天官,所以兼称重耳。”“失其守而为司马氏”下,《正义》亦云:“司马彪序云:南正黎,后世为司马氏。”
关于黎之传说,在其他典籍中也有记载。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颛顼生老童”下,郝懿行注:“《史记·楚世家》云:‘高阳生称,称生卷章。’谯周云:‘老童即卷章。’”袁珂则云:“老童、卷章并字形相似。”“老童生重及黎”下,郭璞注引《世本》云:“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郝懿行注:“《大戴礼·帝系篇》云:‘老童娶于竭水氏之子,谓之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徐广引《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与《帝系》同。是皆以重黎为一人也。此经又以重、黎为二人,郭引《世本》又与徐广异,并所未详。”
需要指出的是:古籍之中都将重、黎和重黎作为人来看待,所以出现了前面所引孔颖达及林之奇、魏了翁诸人一类的疑问。实际上,黎是上古部族的名称,因此族以火德王,于是历代的统治者以黎为主火之官职的名称,也就出现了各代都有黎或重黎的现象。是以韦昭注《国语》在“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曲之”后,即云:“育,长也。尧继高辛氏,平三苗之乱,绍育重黎之后,使复典天地之官,羲氏、和氏是也。”
那么九黎和三苗是什么关系呢?三苗正如郑康成、韦昭所云是九黎之后代。而之所以三苗是九黎之后,则是因为苗民姓黎。《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郭璞注:“三苗之民。厘,即黎。如果结合《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的记载,就会明白老童即驩头。重及黎即苗民。又《神异经·西荒经》:“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胁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泆无礼,名曰苗民。春秋所谓三苗。《书》云:窜三苗于三危。”若结合《大戴礼记·用兵》:“蚩尤,庶人之贪者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记蚩尤被杀后“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本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次率为兽形,傅以肉翅。”袁珂先生认为此即饕餮,(《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374页)我们就可以更加明白蚩尤和苗民之为一体,何况苗族的传说之中就明明白白将蚩尤作为自己祖先的首领呢?
按“三苗”也即“有苗”,本为“众苗”的意思。并非如高诱注《淮南子·修务训》“窜三苗于三危”所言:“三苗,盖谓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谓之三苗。”比如:《尚书·大禹谟》:“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下,孔传即云:“三苗之民,数干王诛。”“七旬,有苗格”下,孔传又云:“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在荒服之例。”这和《尚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孔传云:“以和我所有诸夏”的以“有”为“诸”是一样的。《墨子·非攻下》则云:“昔者有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庙大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雷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将“三苗”、“有苗”混同于行文之中。
是以古代有多处三苗或苗民。比如:《尚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孔传:“三危,西裔。”“分北三苗”下,郑康成注:“谓分北西裔之三苗也。”《通志》卷一百九十五《四夷传第二·西戎上·西羌序略》:“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本注:“三危山,在今沙州敦煌县之东南。其山有三峰,故云三危也。”这是西方之三苗。
《韩诗外传》卷三:“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陂,右彭蠡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民请服。”《战国策》卷二十二:“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淮南子·修务训》:“(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这是长江流域的三苗。
《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苖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苖国。”《博物志》卷二:“昔尧以天下让于虞,三苗之民非之,帝杀有苗之民,叛浮入南海为三苗国。”这是南海的三苗。
之所以有这么多苗民部落,则是因为蚩尤在中冀战败之后,九黎之部落多次抗争和迁徙之结果。也即郑玄之言:“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君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后王深恶此族三生凶恶,故着其氏而谓之民。民者,冥也。言未见仁道。”(《礼记·缁衣》孔颖达疏引郑注《吕刑》)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也言:“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而苗族的传说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如《蚩尤神话》叙到蚩尤失败之后,老生翁对余生苗民说:“苗、赤二龙公和雷老五退回去了。你们还是有生路的,不过不能再住此地了,要迁到太阳落的那边去居住。那里叫鬼方。是黑洋大箐。”“余生苗民按老生翁指点,放弃了蚩尤坝,告别了可爱的阿吾八十一寨故土,来到黄河岸边。……走到罩雾山时,因意见不一致,往左、右走的两股苗民都不知去向,从此没有他们的下落。”(《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60页)《苗族迁徙歌》中也有苗民抵挡不住了,迁徙到小米坝。格蚩尤老牺牲了,苗民度过黄河,逃到斗那义慕大江边,迁到花椒大坝子,又迁到底果垒、崩崩地、阿止居地、阿指驮纳履、比套坝子,分居四邻八方的记叙。《传说蚩尤》也言:“蚩尤兵败如山倒,他战胜敌人已无望,把妻子龙女叫来安排退路。他后悔莫及,对龙女说:‘……你回去伺奉父母、养育儿女、把他们和家兵带往奶哦薄方向去,再过奶哦斋往前就是黑洋大箐了。你们就在那里住下来。我与敌人一拼了之。’”“从前,苗家祖先是住在天寒地冻地方,由那里迁到黄河来时……”“苗民们在龙女带领下,按照蚩尤在生时指的方向,经过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黑洋大箐。从此,苗家就在黑洋大箐居住下来,繁衍子孙,延续后代。”(《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6-97页)这和汉文典籍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那么,蚩尤、九黎原来在什么地方呢《逸周书·尝麦篇》说:“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宫,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徐旭生先生认为《左传·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虚。”少昊之遗墟在鲁,今山东曲阜县境内,是以蚩尤属于东夷集团。(《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6-61页)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则认为在彭城一带。“阪泉,《集解》引皇甫谧云:在上谷。又引张晏云:涿鹿在上谷。此自因汉世县名附会。(故涿鹿县属上谷,即今察哈尔涿鹿县)服虔谓阪泉地名,在涿郡。(今河北涿县)自较谓在上谷者为近情。然以古代征战之迹言之,仍嫌太远。《御览·周郡部》引《帝王世纪》曰:‘《世本》云:涿鹿在彭城南。’(今江苏铜山县)实最为近之。《战国策·魏策》云:‘黄帝战于涿鹿之野,而西戎兵不起;;禹攻三苗,而东夷之兵不至。’此为涿鹿在东方之明证。《集解》又引《皇览》,谓蚩尤冢在寿张,(后汉县,今山东东平县)其肩髀冢在钜野,(汉县,今山东钜野县)亦距彭城不远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59-60页)实则,第一,命蚩尤于宇少昊,并不能说蚩尤就一直在少昊。何况少昊也不一定是在一个地方呢?比如少昊之清,《路史》卷二十五《国名纪·少昊青阳氏后》:“清:《帝德考》云:少昊曰清。清,地也,一曰青阳。《春秋图》清有二。预谓荥阳中牟西青阳亭是。中牟今属开封。然考清地非一。一在郓,汉封宫中同者。或谓少昊国。(卫地,今郓之东阿东北西十里有清亭,隐公四年遇于清者。哀十一年杜云亭,在济北卢县东。)一在濮。(临濮西三十五,乃宣十二年晋宋盟清丘者。其邱高丈。又昭十一年一清丘,鲁地。)一在并,解,(本曰清源,在解之闻喜,今在安邑北五十。宣十三年赤狄伐晋及清者,而并又有青原,亦狄伐晋之路。)一作故东平。(成十七年国胜待命于清者。)”第二,蚩尤作战之处所及战死之地,也不能代表蚩尤这一部族长期休养生息的地方。徐、吕之说,都是以偏盖全之嫌。如果综合考察,则可知蚩尤部族长期生活于山西的太岳之野这一广大地区。
先,我们可以从九黎之黎来进行考查。《尚书·西伯戡黎》,孔传曰:“近王圻之诸侯,在上党东北。”孔颖达之疏曰:“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治黎亭是也。”这黎就在现今山西晋东南长治市南和黎城县一带。《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黎城县;古黎国。《春秋》曰:‘晋荀林父灭潞,立黎侯而还。’今县东十八里黎侯城是也。”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一引黄氏曰:“今潞州上党、黎城、壶关三县,皆古黎国地。”清光绪《长治县志·山川篇》:“黎侯岭,县西南三十里,黎水出焉,有黎侯亭。诸山皆石,此独土山。”这一地区的长子县有羊头山,而《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卓以伐空桑。”《泽州府志》卷十三古迹有“空桑:伊尹生于空桑。”还值得注意的是《苗族迁徙歌》中也唱道:
古时苗族住在直米力,建筑城垣九十九座,城内铺垫青石板,城外粉刷青石灰,城里住着格蚩尤老格娄尤老。直米力城建在上一方,直力城啊直力城,平又平来宽又宽,大坝子一望无边。……利磨城筑在下一方,利磨城啊利磨城,宽又宽来平又平。……两位老人率部脱离险境,迁到米城这里来驻防。在这里又筑了七座城。(《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版63-66页)
这里的直米力、利磨、米城,都是苗语的译音。译音就言:“米城,苗语译音,地名。可译为力城或黎城。”(《蚩尤的传说》贵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78页)应当说这种地名和山西晋东南之黎城不是巧合,而是来自同一种族在传说和实地的遗存。诗中的铺垫石板、粉刷青石灰,直到现代还是太岳地区村民建筑房屋村舍的主要材料和方式。黎为古代种黍为主的农业部族。晋东南一直是以产黍著名的地区,如《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就云:“胡氏定乐,取(上党)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筛之,取中等者定焉。”
其次,我们还可以古代文献记载和苗族传说相结合来考查蚩尤、九黎的活动区域。关于蚩尤,汉文古籍都记载其活动在冀州地区。前引《逸周书·尝麦篇》说:“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路史·后纪四》:“传战执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今之解州。《寰宇记》云: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故绛之盐也。王冰《黄帝经序》云: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方百二十里,卤色正赤,故俗呼解池为蚩尤血。其中有一甘泉,得之卤乃成。泉北一水曰巫咸河,其水入泽,则卤不复结。一曰尧稍水。俗作巫咸,非也。中冀,见《周书·尝麦》冀州也。解州,本解县,天授二,析虞乡置。干佑李守贞反,郑元昭奏置州御之。)以甲兵释怒,用大政顺天思叙纪于太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尤始乱,在幽州。其死,在冀。《山海经》等言黄帝命应龙涿鹿之野,误也。《尚书刑德考》云:涿鹿者,竿人头也。黄帝杀之涿之野,身首异处,故别葬。岂竿其首于涿鹿地乎?)”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市。《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雍正《山西通志》卷六十亦曰:“蚩尤城,盐池东南二里。《黄帝经序》:黄帝杀蚩尤,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盐池边有蚩尤村,村人相传为蚩尤后裔。当地流传蚩尤之故事。(如关公战蚩尤等)铁穆先生在《史记地名考》中就认为“黄帝战蚩尤之传说。最先当溯源于此。”(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45页)
我们要注意的是:古籍所言冀州,主要指今之山西。中冀则主要是太岳山之周边地区。《史记·夏本纪》:“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集觧》引孔安国曰:“冀州,尧所都也。先施贡赋役载于书也。”《淮南子·地形训》:“正中冀州曰中土。”高诱注云:“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也。”《吕氏春秋·有始览》:“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杜预注云:“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史记》上文《索隠》:“岳,太岳。即冀州之镇霍太山也。”《正义》引《括地志》云:“壶口山在慈州吉昌县西南五十里,冀州境也。”“霍山在沁洲沁原縣西七八十里。”《索隠》:“王肅云:衡漳,二水名。《地理志》:清漳水出上党沾县,东北至阜城县入河。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东至邺入清漳也。”霍太山即今山西中部的霍山,属太岳山系。壶口即今山西吉县黄河上之壶口瀑布。这是因为古代尧舜禹时代之首都都在今山西临汾、运城地区,所以其中部之霍山也就成为当时之镇山,禹之治水也就要从冀州开始,先治壶口了。当时之中冀,主要也就指这一地区。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的《述异记》卷上杂叙蚩尤轶事云:“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首疫。其俗遂为立祠。”请注意,南北朝时人叙及冀州时,两次提到太原,正是上古时冀州区域在古人观念中之遗存。(汉以后太原已是并州,不属冀州了)冀州既是山西中南部,那么蚩尤之主要活动也只能是这一区域了。
证之以苗族的传说。《蚩尤神话》中说:十八寨苗民居住在黄河边上平原里,称黄河上游耸立的崇山峻岭为岜茫岜冒。蚩尤杀死垂耳妖婆,将其三个儿子妖娃装入葫芦丢进黄河冲往下游,在黄河出口处离大海不远的地方才为老渔翁放出。这里是黄龙公的住处。黄龙公带妖娃逆黄河而上去攻打阿吾八十一寨。蚩尤失败牺牲后,“余生苗民族弃了蚩尤坝,告别了可爱的阿吾八十一寨故土,来到黄河边,用老生翁送的五叶竹拐仗打水,现出了大道,于是顺利通过了黄河,继续前进。”《苗族迁徙歌》也讲:
没法抵抗强敌兵,急忙朝着远方迁。来到黄河岸边不能渡,使出全力与敌拼一仗,格蚩尤老牺牲在哪里?……战火过后想法渡黄河,先撵黄牛过河被冲走,又赶猪儿过河也被冲,赶马过河也无指望啊,唯有水牛过河稳当当。牛背挂着条条粗绳索,强汉渡河把绳索岸边套,来人靠绳索攀登得救过了河,……(《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页)
《传说蚩尤》中也讲:蚩尤失败后,对妻子龙女讲:把他们和家兵带往“奶哦薄”方向去。“奶哦薄”是苗语音译,即浑浊的大河的意思。行前,老苗公死了,安葬在黄河边。
这些苗族的传说不论有多少差别,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蚩尤的部落是黄河以北,失败后渡过黄河迁往他方。联系那个时候黄河是由碣石入海的,所以蚩尤部落生活的地带,绝对不可能是在山东,更不可能是在江苏。他也不可能是东夷的首领。相反,黄河下游的黄龙公才在东方。
如果联系夸父的传说,则更可以证实这一点。《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为人所熟知,但《大荒北经》云:“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东经》亦曰:“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关于夸父逐日与上古时代人类与旱灾的关系是另一个话题,我们这里关注的是夸父与蚩尤黄帝之战联系起来了。而中共四川琪县统`战部《关于淇县苗族历史和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中的《杀牛祭祖的来历》一文道:“传说古代苗族的首领是蚩尤,他被轩辕黄帝打败并杀死,后来大将军夸佛带领苗族人民由北转南,途中夸佛又被轩辕大兵一箭射死,夸佛身边的壮士被选为超度死者的‘路师’,歌颂蚩尤、夸佛的功绩……”(《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页)这足以证明夸父与蚩尤应该是同族或部落联盟的关系。《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郝懿行注云:“山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南。”此地与山西河东风陵渡一河之隔。据张振犁先生考察,在河南夸父山中有夸父峪,峪“八大社”皆自称是夸父族的后代。(张紫晨选编《民俗调查与研究·夸父神话探原》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那么夸父神话“饮河”、“饮河渭”、“走大泽”、“北饮大泽”,反映的正是蚩尤部落向西逃窜的那一部分人的路线。他们同样是先“由北转南”,则又一次证明了蚩尤、九黎部落联盟生活的地区应在黄河以北的山西太岳周边地区。
事实上,蚩尤、九黎、三苗的遗存就以太岳之野,特别是长治、晋城地区最为集中。如高平市有一种类似蝗虫的粉红色的虫子,当地人叫做“蚩尤”或“蚩蚩尤”,认为是蚩尤的化身。相传团池乡的长胗村就是蚩尤的故里,而陵川也有长胗村。《苗族迁徙歌》叙述苗族住在直米力,直米力建在上一方,利磨城筑在下一方。直米力的军队镇守大丫口,利磨城的军队诱敌入夹岩沟,被敌打败后迁到米城又筑了七座城。“敌兵转朝利磨城方向攻,甘骚卯毕把敌人诱入夹岩沟”,而陵川有夹沟掌,锡崖沟与之一声之转。古书之“蚩尤出自羊水”,即这一地区的羔水。从保留下来的大量地名中间,也可以看出蚩尤、九黎、三苗的信息。比如太岳山西麓的霍州市,有地名赤峪和龙口,而当地人赤峪的发音正是蚩尤。潞城有地名“苗沟”、“苗家”;黎城县有“上赤峪”、“下赤峪”、“黎侯镇”;沁源县有“小黎和”、“黎和”、“黎河沟”;平顺县有“苗庄”;长子县有“苗村”、“苗家岭”;长治县有“黎岭”、“西苗”、“东苗”;壶关县有“黎岭”;襄垣县有“苗家岭”、“黎岭”;屯留县有“苗翘”;晋城有“苗匠”;泽州县“苗庄”;阳城市有“苗节”;沁水县有“苗沟”;榆社县有“上赤峪”、“下赤峪”、“上赤土”、“下赤土”、“苗牛栏”等等。太岳之野的确是蚩尤、九黎、三苗曾经长期休养生息的地区。
九黎、三苗及其首领蚩尤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据文献记载和苗族传说,蚩尤是铜的发现者和铜兵器的首次使用者。《管子·地数篇》云:“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吕氏春秋·荡兵篇》:“蚩尤作兵。”《山海经·大荒北经》亦曰:“蚩尤作兵伐黄帝。”前引《龙鱼河图》亦云:蚩尤“造立兵仗、刀、戟、大弩”。苗族传说《蚩尤神话》中也讲:“有一天,蚩尤带着鸟益鸟果外出采药,走到‘阿子岛’脚下,发现一片亮晶晶的石头,他取来冶炼打成一把刀,刀的颜色和铜宝剑相似,从此发现了铜矿。……苗民们用铜工具生产,用铜武器防卫敌人侵犯。”(《蚩尤的传说》贵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21页)这证明蚩尤部落首次进入铜器的时代。也正因为如此,蚩尤被后世视为战神《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都言秦祀东方八神将“三曰兵主,祠蚩尤。”汉高祖起兵时也“祠蚩尤,衅旗鼓。”《周礼·春官·肆师》“祭表貂则为位”下,郑玄注:“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增倍也。其神盖蚩蚘,或曰黄帝。”《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都言“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
第二、蚩尤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先行者。他属农业部族,《蚩尤神话》里讲“蚩尤创制了苗民的文字和历算。他把创制的苗文书写在竹片上,把写有文字的竹片穿连成串,称为《蚩书》或《串书》,书上记有战争知识、生产知识和医术知识。他用动物名称命定月份,……蚩尤懂得一百二十种药,人病了服药能治好,死了服药能复生,老了服药能还童。”(《蚩尤的传说》贵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21页)这当然不能说就看作信史,但联系黄帝时的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可知那时已进入文明的时代,《管子·五行》也云:“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说明蚩尤起码是这个文明时代的代表之一。
第三,蚩尤的部族有先进的社会制度。这从《尚书·吕刑》就可以看出。五刑之作起于这一部族。尽管后代的统治者极尽污蔑之词,但他们对蚩尤和苗民的攻击,其内容是很空洞的,而且后世的统治者也都效法苗民制了五刑。刑法是一个规范的社会的标志,“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正好说明三苗部族的先进性。
总之,黄炎之争和黄炎蚩尤之争是我国古代社会形态的一大转变,是由原始社会的神农之世转向私有制产生之后的文明社会的标志。在此之后,社会争夺战愈演愈烈。蚩尤和黄帝、炎帝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样值得我们研究和纪念。
阅读大道修仙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